第(3/3)页 量大,而且价格也是国际市场中最高的。 郭阳叫上司机老宋,两人驱车赶往金塔草场。 道路两旁的红柳长得郁郁葱葱,路边的农田也不时能看到忙活的身影,有的玉米苗已经冒出了土。 和灰蒙蒙的西北印象完全不同。 但汽车越往前走,还是逐渐的荒凉,有时甚至能看到大片荒芜空旷的土地,一望无际。 让人不禁想到王维的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个多小时后,郭阳在草场见到了岩田慎太郎,以及陪在一旁的余小川和向天山。 岩田干瘦干瘦的,穿着半袖衬衫,打着领带,看起来也就四十来岁。 正贪婪的看着眼前辽阔的草地,刈割了的苜蓿已发出了新芽,他轻轻摘下一片芽叶,放在鼻前,清嗅着草香。 郭阳是通过翻译和其交流的。 岩田显然对苜禾1号很满意,“真没想到华夏能生产出如此优质的苜蓿。” “三年前,我就曾到华夏考察苜蓿,也签了订单。但进口的苜蓿产品质量差,也没有经过熏蒸消毒处理,未能通过国内的检疫。” “去年有贸易商从华夏进口了一批苜蓿,其品质还是最好的,就引起了协会的注意。” 郭阳虽然对岛国没什么好感,但别人是来谈生意的,他也愿意给个笑脸。 “岩田先生,还有什么疑虑你可以提。” “主要是产品规格和尺寸,草捆、草块、苜蓿粉,每一种都要对应的要求,此外包装也要一次到位。” 余小川凑到郭阳身边小声告诉他,此前苜禾的产品都是在国内粗包装。 运到岛国后再由进口商进行分包加工。 郭阳没多想就同意了下来。 想做别人的生意,自然就得做好的对应的服务。 如华夏的饲料稻草出口到岛国,从1985年检疫部门就在做工作,历经14年时间才打开岛国市场。 牧草的熏蒸加工技术与稻草相似,并不复杂,以国际市场为主的苜禾自然是早就做好了准备。 岩田也很痛快,没了后顾之忧的他,当即给苜禾下了大单。 决定将酪农协会全年一半的进口额给到苜禾。 酪农协会每年的苜蓿进口需求大约是苜蓿干草40万吨,草块8万吨,苜蓿粉和颗粒4万吨。 按最简单的算法,一半也是26万吨。 26万吨! 余小川瞳孔睁得老大,郭阳和向天山也好不到哪儿去,这才是真的大单! 还是直接和产品终端接触,相当于是活广告啊。 不一会儿,余小川又无奈的说道:“产量不够啊!后3茬苜蓿只能产15万吨干草了。” 岩田皱起了眉头,近几年岛国奶业发展迅速,对牧草的需求连年增高。 而同样品质的苜蓿,欧美地区的售价更高,因此岛国一直在寻找替代市场,华夏就是其一。 只是以往国内企业不争气。 郭阳想了想,“岩田先生,我们还有部分种子田,苜蓿干草产量大概在7万吨左右,只是品质要稍微差些。” “另外,我们在一千多公里外,还有处新建的苜蓿基地,预计今年能产两茬的牧草。” “一千多公里远?”岩田挑了挑眉,似是不相信。 “是的,都是同样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模式。” “那再去看看吧。” “那边是今年才播种的,苗还不高。” “没事,去看看。” 两天后,岩田看了五原的牧草基地后,没有仓促下单,而是说等到了收获季节会派人再来。 至于金塔的,酪农协会准备全订下来,分期到货付款。 苜禾最终同意了。 幸好前茬卖完时,没有急着和其它采购商签合同,不然就错失良机了。 岛国是目前国际上最重要的苜蓿市场,进口量和单价都常年居世界第一。 酪农协会只占了十分之一的奶牛存栏量,其进口量就如此庞大。 所以暂时牺牲一下其它市场也是值得的,何况还有五原的苜禾1号作为补偿。 等所有的事情尘埃落地。 苜禾农牧再次陷入了狂欢之中。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