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出宫换银两-《重开回到大明洪武》


    第(2/3)页

    京城的中正大街,如先前看到的那样简陋和衰败,朱榑骑着战马在中正大街上,慢悠悠的逛着,想了想,突然下马买了三个蒸饼。

    贩夫接过宝钞,又递了回去,“小爷,小人实在找不开啊。”

    刘九指着他,说道:“竟敢不收!”

    “小人这里的钱,全部加起来,也不够一贯钱的……”

    一贯宝钞是一千文(最初是四百文),那贩夫要是有这么多铜钱,也不至于出来卖蒸饼。

    所以,宝钞大多流通于商贾之间,长途跋涉,不便携带太多银两,宝钞正好提供了便利,百姓极少使用宝钞。

    有些官员也会把宝钞换成金银货币使用。

    要想换银两,便要找有实力的商行。

    朱榑也不知道能换多少,他找了一家看起来不小的牙行,不过说明来意后,牙行掌柜便将他请出去了。

    牙行掌柜看了眼朱榑,说道:“朝廷规定不能兑换金银,不论经营的买卖大小,在官府都是有备案的,一旦被发现便犯律法,不过,我给你指一条明路。”

    很快,朱榑便来到牙行掌柜说的地方。

    “大爷,进来玩玩啊?”

    “公子公子,奴家哪里不好了?”

    艳丽的姑娘站在阁楼上,手里摇着丝绢,对往来的男子卖弄姿色。

    烟花,是江南特产。

    应天又是江南的经济中心,以应天最富饶,最极盛,后世更是有金陵十三钗,扬名四海。

    京城的勾栏有两处,一处在武定桥东,一处在会同桥南,这里遍地是青楼。

    还有秦淮河的野花船,

    眼前,朱榑所在的,是武定桥东的翠香楼,名妓云集,传说是个多少银两砸下去都不见底的销金窟。

    “殿……少爷,真的要进去吗?”刘九拉着朱榑。

    朱榑想了想,朝廷明令禁止宝钞兑换金银,有这么多储备银两、又敢兑换的,只有这种三教九流的地方。

    若不兑,买个包子,贩夫都不敢收。

    更重要的是,朱榑想看看宝钞兑换到何种程度了。

    朱榑吩咐刘九几句,刘九立即跑了进去,很快带出来一个风韵犹存的老女人,这里果然能兑换。

    只是,兑换的比例让朱榑嘴巴张得大大的。

    十比九。

    一百张大票子就换九十两银子,我要报官了啊………朱榑愣住了,终于知道,那些官员为何喜欢来勾栏听曲了。

    大明朝廷财政紧张,朱元璋发给官员的是宝钞,正好在勾栏,名正言顺把宝钞花出去,再找补点银两,养家糊口。

    这才发行几年。

    老女人一副爱兑不兑的样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