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章 要想富,先修路-《古代科举日常》
            
            
            
                
    第(1/3)页
    第879章  要想富,先修路
    “放心。”听得杜锦宁一心想着农业发展,赵晤看她的眼神越发亲切,“你原先跟朕提过,还说这对大宋的农业有极大的好处,朕可不敢忘记,在潘鸿生出海前,就特意叮嘱了他。潘鸿生在奏折里说,找到一些种子,他带回来了。”
    杜锦宁大喜:“那就好,那就好。”又问,“他什么时候到京?”
    “许多人病倒了,他们在广州要休整几日。这些礼物在路上走了半个月,现在他们估计已启程了。最多一个月,就能到京城。”
    杜锦宁为现在这种交通状况叹气。
    “皇上,臣有一建议。如能做到,大宋的繁荣必能再上一个台阶。”她拱手道。
    她今天穿的是女装,但举止洒脱自信,行这种男性礼没有半分违和感。
    一听杜锦宁的建议,赵晤就精神一振。
    杜锦宁的建议,就像一盏指路的明灯,总能驱散他对前路的迷茫,为他指明方面。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实证明,杜锦宁的建议都是高瞻远瞩,十分正确的。
    几个老臣是赵晤的心腹,不止一次听赵晤赞扬杜锦宁。他们也知道无论是繁荣商业还是出海远航,都是杜锦宁的提议。此时听她用这么郑重的语气说话,大家佯装欣赏玻璃器皿的举动都停了下来,一个个走过来,认真地听杜锦宁说话。
    齐伯昆看了赵晤一眼,代他说出困难之处:“修路,说起来容易,但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哪怕从南到北只修上一条路,都很劳民伤财啊。”
    饶是杜锦宁脸皮厚,也被夸得脸红。这些都是后世的法子,她不过是照搬而已。
    “是啊是啊,公主想的这办法真是太好了。”其他人纷纷附和。
    陈大人还凑趣地拱了拱手:“多谢公主体恤,陈某感激不尽。”
    杜锦宁可不知道这些人怎么想,她继续道:“如果某地有灾荒,朝庭便可组织灾民前去修路,让他们有饭吃,再发工钱养老人孩子,以工代赈,这比单纯地拨粮救灾要好得多。”
    “第四……”杜锦宁还没说完呢。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