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6章 居安要思危啊-《古代科举日常》
            
            
            
                
    第(2/3)页
    尤其是赵晤,他只觉得一股凉意从脚底一直窜到头顶。
    不用赵晤说话,杜锦宁也能感觉到他此时的心情,她并没有停下,继续道:“对内发展经济,对外抵御外敌,这是咱们大宋繁荣昌盛的前提,也是繁荣昌盛的保证。可现在,咱们大宋最聪明最有知识和头脑的人在做什么?他们在研读四书五经。”
    这十几年来,大宋也并不是没有外敌入侵的,夏金在边疆也多有骚扰,只是因为动作不大,冬春时节难以度日的时候才会入侵抢些粮食,又有靖国公等将领驻守边疆,赵晤登基后,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朝政平稳和民生建设上。
    现在被杜锦宁这么一提醒,他才悚然一惊,冷汗直冒。
    赵晤的思绪被关乐和这话拉了回来。他也疑惑地看向杜锦宁。
    她知道,赵晤不迷信四书五经。什么对大宋的发展有好处,他就提倡什么,就如同当初她否定重农抑商一样,他觉得有道理,就会采纳她的意见。
    关乐和觉得杜锦宁说这话题有些危险,不知道赵晤会不会觉得她有异心,插手于军队的火器。他护弟子心切,赶紧将话题拉了回来:“你不是要改革科举考试吗?那你刚才捣鼓的这些,跟科举考试有什么关系呢?”
    令人讽刺的是,晚清时候,欧洲人拿着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兵器,打破了中国的大门,让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社会。
    她看向赵晤,目光犀利:“四书五经,真是那么重要吗?”
    “现在咱们的粮食高产了,还有了从海外拿回来的像玉米那样高产作物;以后再实现我刚才所说的那种情景,大宋日日富庶,您想想西南西北日苯那些国家会不会想来侵占咱们,把咱们这块肥肉一口咬下呢?咱们拿什么来抵御外族?咱们没有好马,没有马上民族那般骁勇善战,百姓们安逸生活过惯了,能打得过他们吗?居安思危,才能长治久安。”
    杜锦宁虽不觉得自己受他一礼有什么不妥,但也知道在这种时代,让帝王给自己行礼,绝对大逆不道。她赶紧起身侧了一下身子,避开了赵晤这一礼。
    后来她也想通了,与其让蒙古人拿着华夏人发明的火器占领这片江山,多年以后欧洲人再一次重复这个动作,还不如改进火器,用火器来守护这片江山,以免重蹈覆辙。
    在杜锦宁的前世,金人和蒙古人在与宋的作战过程中相继学会了火器的使用和制作,这对蒙古铁骑几乎打下整个欧亚版图有着巨大贡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