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仁武朝之后,大明中央衙署部门的数量不断膨胀,人员比崇祯以前翻了很多倍。 应天府留守衙门的办公楼和住房本来是按照崇祯以前的规格准备的。 幸亏仁武朝的时候,世祖光武皇帝在应天府住过。 也是在应天府的时候,就开始了衙门机构的改革,当时就在应天府准备了更多的房子。 后世的皇帝在位期间也都会到应天府巡视几次。 所以应天府城内外建设的行宫和皇家园林和周围,都准备了大量供随行官员、宗室、仆从居住的院落和房间。 再加上留守衙门在民间征集,工程公司配合不断的建设,才能容纳下了不断从顺天府赶过来的中央衙署的官吏。 安康十二年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慢慢的又来到了年底。 江浦县原有居民的拆迁任务已经全部完成了。 整个江浦县旧城区,从老山到长江之间,这片预定的新首都区域,已经变成了一片巨大的建筑工地。 这个建筑工地的规模,以及正在建设的建筑本身的项目数据,当然是瞒不过消息灵通的人士的耳目的。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江浦县正在建设的东西,不只是一个新的皇室行宫。 应天府城在安康十二年这一年里面变得越来越热闹了。 朝廷的大部分高级官员和家眷们陆续来到了应天府,很多都带着出差和旅行的心态,有空就到处去逛街、游玩、购物。 在顺天府的时候,他们平时都是被关在京师旧城的,旧城可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想要去新城游玩得走很远的路。 现在直接住在繁华热闹的应天府城内了。 再加上江南地区的工商业设施本来就比北方丰富多彩。 这些人有空了就好好的出去玩。 这些额外的新增的高端消费者,让应天府城的各种生意都比以前好了很多。 北方的顺天府的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 皇帝自己去应天府住一阵子没什么,把最顶级的九卿和尚书们带过去影响也会很大。 让绝大部分普通官员和贵族以及他们的家眷也都带走就属实过于离谱了。 顺天府旧城本来的居民就是勋贵和朝廷的高级官僚。 现在高级官僚家庭基本都走了,勋贵大部分也都是当官的,现在也走了一大批。 本来就比较冷清的旧城现在好像完全空了一样。 旧城内虽然还剩下上学的孩子,腿脚不太方便的老人,照顾他们的仆人。 还有赋闲的没有官职的贵族,以及职务实在是不起眼所以没被召唤的官员。 但是这些本来就不算活跃的人口,已经不注意维持城市的人气了。 京师新城的市面也冷清了很多。 特别是靠近旧城的区域,那些高档的茶楼、酒楼、戏院。 这些设施平时最重要的客户,就是旧城的官僚和贵族以及他们的家人。 因为旧城城内没有什么娱乐设施,这些人聚会和游玩都会到新城去。 皇帝不断地召集越来越多的官员和贵族到应天府去,导致顺天府新城北部的各种商行和娱乐场所的客流量一直在持续不断地下降。 安康十一年年底的时候,大部分产业的客流量降低的不算特别多,大部分都还能坚持。 但是整个安康十二年,客流量仍然在持续降低,关键是完全没有恢复的倾向。 资本不够雄厚的店铺就接连倒闭或者转行了。 安康十二年年初的时候,顺天府最热门的话题,是皇帝什么时候能回来。 到了年底的时候,已经变成皇帝还会不会回来了。 “现在陛下在应天府,太上皇陛下也在应天府,文武百官也都去了应天府。” “关键是他们的家眷也都陆续搬过去了……” “朝廷的所有重大事务,都在应天府办理,现在咱大明的国都实际上就在应天府了……” “应天府本来就是国都啊,那是南京啊……” “别扯淡,你知道我说的什么意思,不是名义上的,而是事实上的!” “陛下不会真的想要还都应天府吧……” “听说那边整个江浦县都搬迁了,看上去好像要在建设一个京师旧城一样…… “似乎给所有的衙门和高级勋贵们都规划了住处……” “就算是过了年之后,陛下马上带着官僚勋贵们回来,咱们这市面要恢复人气也需要时间,我这边的生意已经抗不住了。” “哎……还能熬的就继续熬,熬不下去的就走吧……” 商人都意识到了问题,朝廷上的官员的反应就更加的明显了。 皇帝似乎不准备回顺天府的判断,在安康十二年的下半年开始就不断的蔓延了。 随着今年剩余的时间越来越少,朝堂上的氛围也越来越显得诡异了。 上早朝的时候,经常有官员在说完正事之后,露出了欲言又止的表情。 他们想说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陛下还回不回顺天府啊? 只是安康十二年底这个时间点太过敏感了,这个问题本身也太过敏感了。 大部分人都希望别人去问,自己在旁边听个结果……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