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环视了一圈墙上和桌上那些画满了公式的图纸,目光在陈致远身上停留了片刻。 “陈致远同志,我看了赵刚同志的报告,也看了你们递交的所有技术材料。” 李振开门见山,声音沉稳有力,“现在,我想听你说。从高明和钱立人来考察开始,把所有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我。” 陈致远没有丝毫隐瞒。他用最客观、最冷静的语言,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和盘托出。 从高明二人的刁难,到罗毅的“警告”,再到伊万诺夫的“拜访”,最后是那份荒谬的“全国推广”命令。 他没有情绪化的指控,只是像解剖一台机器一样,将所有事件的逻辑链条一一剖开,把其中的不合理之处,清晰地摆在李振面前。 “一套不成熟的技术,最怕的不是失败,而是不负责任的推广。这会摧毁技术人员的信心,浪费国家宝贵的资源,更会延误前线装备的更新。这个后果,比我个人受处分,要严重得多。” 陈致远最后总结道。 李振静静地听着,古井无波的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 他听完后,只问了一个问题:“无后坐力炮的炮管,还能再改进吗?” 陈致远愣了一下,随即答道:“可以。目前的工艺是为了应急,成本和稳定性还有优化空间。如果材料和设备跟得上,我有把握让它的性能再提升百分之三十,寿命延长一倍。” “好。”李振站起身,“我知道了。你们继续工作,等待通知。” 说完,他便带着助手,坐上轿车,如来时一样悄然离去。 又是漫长的等待。 一周后,一封来自总部的加急电报送到了赵刚手里。 电报内容很简单:命红星厂厂长陈致远、书记赵刚,即刻前往北京,参加军工生产工作紧急会议。 会议地点设在一个戒备森严的招待所里。 当陈致远和赵刚走进会议室时,发现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 有几张熟悉的面孔,正是之前来过的总参和工业部的领导。 而坐在角落里的,赫然是脸色灰败的罗毅,以及面如死灰的高明和钱立人。 主位上,坐着一位肩扛将星的老将军。 李振就坐在他的身侧。 会议开始,老将军没有说任何开场白,只是让李振宣读调查报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