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出发-《开棺》


    第(2/3)页

    他动作不快,但极其稳健,每一铲下去,深度、角度都分毫不差。

    斌子在旁边帮忙接铲杆,把带出来的土小心地接在一张油布上。

    老范蹲在油布边,仔细检视每一铲带上来的土。

    他时而捻搓,时而闻嗅,甚至偶尔还舔一下(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尝土里的矿物质判断年代),神情专注得像是在研究什么稀世珍宝。

    “五花土......没错,是回填土......嗯?有木炭屑......还有朱砂点......”他喃喃自语。

    泥鳅负责望风,爬到附近最高的一个石头上,拿着个破望远镜四下瞭望。

    我则帮着清理铲头带上来的碎土,按照老范的指示,把不同颜色、质地的土分开放置。

    打探洞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

    一直到日头偏西,探铲已经接下去十几米深了。

    老柴的额头见了汗,斌子也喘起了粗气。

    突然,老柴下铲的手一顿,感觉不一样了。

    他慢慢抽出铲子,带上来一截土。

    老范立刻凑过去,只看了一眼,呼吸就急促起来:“白膏泥!见到白膏泥了!还掺着木屑!是黄肠题凑的外椁!”

    黄爷快步走过去,捏起那撮土看了看,脸上终于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波动:

    “深浅?”

    “十四五米。”老柴抹了把汗。

    “差不多了。”黄爷抬头看了看天色,“歇会儿,吃点东西。等天擦黑,下‘饺子’(小探洞)确认棺室位置。”

    我们围坐在一起,啃着冰冷的窝头和咸菜。

    没人说话,只能听到呼呼的风声和咀嚼声。

    气氛反而比刚才更紧张了。

    见到白膏泥,意味着大墓确凿无疑,也意味着真正的危险即将开始。

    天很快黑了下来。

    荒野的夜晚,没有灯光,只有惨淡的星光,风更冷了,吹得人透心凉。

    老柴换上了更细的“针铲”,这是一种特制的、更加精巧的探铲,能打出更小的洞,带上来更具体的土层信息。

    他凭借刚才探洞的方位和经验,在周围几个点又打了几个小探洞。

    终于,在其中一个点,针铲带上来了一点暗红色的、黏糊糊的泥土,还夹杂着极细的白色砂粒。

    老范用手电照着,声音都变了调:“血淤土!夹雪花砂!我的天爷!这......这底下的主儿不得了!非王即侯!尸体恐怕都还没烂!”

    听到这话,我后脖颈子直冒凉气。

    斌子也瞪大了眼睛,呼吸粗重起来。

    黄爷眼神锐利,猛地一挥手:

    “就是这儿!准备下锅!”

    真正的行动现在才开始。

    斌子和老柴拿出旋风铲和短镐,开始扩大那个打出“血淤土”的探洞。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