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孔先生睡不着了-《热血热土》


    第(2/3)页

    他不是为自己,实际上最近这段日子虽然苦和累,但好歹能吃饱饭,间或也能有几个钱入手,对于跑江湖的而言也算可以了。

    他想到的是一位死掉的同行,也可以说是前辈。

    此人名叫朱兰庵,是擅说《西厢》的名家,朱寄庵次子。

    《西厢》虽是名著,但情节温吞,与《三笑》、《玉蜻蜓》等同为人情世故之书,但论幽默风趣不如前者,曲折离奇方面也比不上后者。

    长期以来处于有人说而不火的地步。

    朱寄庵苦心钻研访遍名家与读书人,将唱本完善,最终成为吴地独树一帜的人物。

    他生有三子,长子因不堪凌虐而自尽,,朱寄庵受此刺激,对次子兰庵,三子菊庵便改了态度,虽然授艺依旧严厉,但在日常生活上也和蔼了不少。

    朱兰庵生长在这种环境里,耳濡目染,加之天赋极高,与弟弟拼档后,在吴地名声大振,随即杀入上海,一举成为响挡。

    他说书台风与众不同,不是衣着光鲜之辈,反而切近与“衰党”做派,却又别出心裁,将就旧文人习气化为其中,衣衫破却整洁,头戴毡帽,上台吸烟,一副落拓了然的样子。

    加上他的书也确实雅致新奇,能为人所不能,蹿红也在意料之中。

    这还不算,朱兰庵还有个本事,博闻强记留心日常,作为走江湖的艺人,他对江湖琐事乃至黑话切口颇为了然,一一记录在胸。

    随后以姚民哀为笔名与报刊杂志发表大量新派武侠小说,因其将丰富的江湖阅历融入书中,形成独具一格的“会党武侠小说”流派,与武侠大家平江不肖生齐名。

    说书人虽然讲的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但在这个时代下大部分文化水平极低,最高学历文凭是光裕社附属的光裕小学发的。

    这还是年轻一代的,老辈艺人中还存在大量文盲,像孔先生这样正经初中毕业的,那就是行业中的秀才了。

    朱兰庵是给说书道中长脸的人物,论评弹他是响挡,论文笔,他作为当代通俗小说大家,作品脍炙人口,还是南社的中坚份子,说书说到这个份儿上,哪怕是祖师爷王周士、柳敬亭再生也只能瞠乎其后。

    这样出类拔萃的人物自然引来各方势力的青睐,然而朱还是那副旧文人的酸臭脾气,面对招揽大喇喇的表示:“秃笔一支,弦索三尺,足以糊口……”,说罢飘然而去,说不出的洒脱。

    西安事变时,他也没闲着,充分发挥自己巧嘴擅长编说的特点,连续在表演中外插花,对委员长假抗战真内战,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行为大肆冷嘲热讽。

    引得听客无数喝彩。

    只是……

    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kmt的特务机关开始秋后算账起来,朱兰庵被迫逃离上海,回到故乡常熟以撰文说书过活,虽然收入不如沪上,但他有乡土地利之便,又无家室之累,日子较之上海是更加的逍遥快活了。

    然而好景不长,抗战全面暴发,日军势如破竹,兵锋席卷江南。

    刺刀之下,好不容易才过了十多年太平日子的吴地居民要么逃难,要么干脆闭门不出,如此一来,说书的日子是更加的难过。

    朱兰庵没法去书场,写出来的小说也因为沪上的印刷厂被日寇打劫轰炸而无法变成铅字。

    他身上旧文人习气很重,大手大脚惯了。

    以前能赚钱,所以不觉得是什么,现在却糟糕了。

    等他发现自己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真的是口袋干干净净,一个铜板都挖不出来。

    此时,他不知道怎么鬼迷心窍了。

    竟然投靠伪常熟维持会长徐某,给他当秘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