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因四爷的信件一遍遍的催,顾悠然见儿子情绪已经稳定下来了,没呆多久就回去了。 她走后,便又是一片血雨腥风。 为了保住性命,众臣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一个法子:在城墙上搭建木架,铺上木轨,硬生生用上千人力将龙舟拉过城墙拖进城。 而后便为皇后举行国丧。 皇上由悲生痛,由痛生愤,由愤生狂,掀起了一场血色恐怖。 因皇上如此挚爱皇后娘娘,聪明的大臣赶紧上奏折表示哀悼,动作慢半拍的立马被皇上骂个狗血喷头,第二天便是当庭四十大板。 皇上发现宗室中有两个郡王哀悼的不够真诚,甚至还在国丧期间喝酒吃肉,便直接将二人贬为庶民,重打六十大板后,血淋淋的轰出宫去。 众臣看着,惊骇不已。 生怕自己也被皇上罢了官,打到奄奄一息,赶忙哭得如丧考妣,悲痛不已。 弘旦听着众臣嚎啕的悲痛声,心才慢慢的安定下来。 可总有人感受不到事情的严重性。 在皇上罚了这么多,打了这么多人后,礼部的一个文书在翻译葬礼文书中,写错了一个字。 皇上大怒。 认为这是他对皇后娘娘不尊重,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当即便命人将其拉到乾清宫外处死。 浓重的血腥味,直接从殿外飘进朝堂之上,众臣闻着,胆战心惊。 整个紫禁城人人自危,人心惶惶。 可内心深处最煎熬的还是弘旦自己,他对已经故去的妻子开展了马拉松式的思念和永久的祭奠。 皇后娘娘仙逝后,皇上连续九天不上朝,还打破了大清规定,亲自为皇后拟谥号为“孝贤”。 一个月内作哀悼诗近30首,决定将对皇后的怀念持续到生命的终结。 弘旦将皇后居住的长春宫原封不动的保存了下来,在她离开他的100天后,他再次来到长春宫,看着他送给她的荔枝树,触景生情,哀思浓稠的忍不住提笔: 念懿后之作配,廿二年而于斯。 痛一旦之永诀,隔阴阳而莫知。 纵糟糠之未历,实同甘而共辛。 影与形兮难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 信人生之如梦兮,了万事之皆虚。 呜呼! 悲莫悲兮生别离,失内位兮孰予随? 遒劲有力的笔迹悲痛落下三个字:述悲赋。 三月一过,服丧期满,严官们虽心中着急,却不敢提议让皇上大选秀女,另立皇后。 四爷却将此事跟媳妇儿提了提,“他还是要有自己的孩子才行,不然哪怕是宗室过继,也难免会起朝廷纷争。” 顾悠然明白这个理,可此事急不得,至少要等到弘旦的情绪完全调整过来再说。否则,以儿子的秉性,即使是给他塞了满后宫的佳丽,他也不会看一眼。 皇后仙逝一年,弘旦来到承德避暑山庄,入目之处皆是回忆,行之所至,无不感怀。 哪怕她人不在了,他也依然感觉她仿佛就在身边一般,她温柔的神色,她的一颦一笑,她带给给他的快乐,永远拨动着他的心弦,让他难以忘怀。 皇后仙逝是三年,迫于压力,他接受了众臣的请求。 广纳妃子,册封立新皇后。 他这一生已经完全灰暗了,只能专心致志的做个帝王了。 可大喜的日子,整个紫禁城,花团锦簇,喜气洋洋,他的心中却依然藏着那抹淡淡的伤。 六宫此日添新庆,翻惹无端忆惘然。 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故剑久相投。 长春宫中,弘旦看着那颗荔枝树,仿佛看到了她站在树后对他浅笑。 他伸出手摸着那抹虚无的幻影。 瑶瑶,今日六宫迎来新主,可我的眼前无端由的只有你。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眼,他已经40岁了。 可他忘不了那年春天与她共赏桃花的情景。 更忘不了秋天时,与她共闻桂花香。 五十四岁时,他再次南巡。 已迈老年,却忍不住含泪写道: 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 春三月莫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