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陈国风云 第三十四章 道不同-《天道牧人记》


    第(2/3)页

    林一凡这时也在思考于震说的话,同时也在反思自己。以他在下山时为自己确立的那种借乱世成为枭雄的想法和目标,有些事情他现在完全没必要去做。就比如杀那些劫匪,他可以利用劫匪来连枪法,但没有必要杀那么狠。毕竟若是把那些祸乱之源都清理干净了这乱世也就不存在了。

    最关键的还是因为他的一些潜意识正好与剑阁的道有相似之处。除暴安良快意恩仇惩恶扬善,这是行侠之道。林一凡前世看过不少武侠仙侠的小说影视剧,相比于侠,他还是更喜欢曹孟德的枭雄之路。只是人的想法总是会受外界影响的,在山里那些年除了六姑娘外,唯一能影响到他想法的就只有村长爷爷。

    村长的唠叨林一凡自然不爱听,可他那时又不能用元气屏蔽声音,那些话他虽然没放心上却依旧进入了他的记忆,又在凝聚神念时一字一句地回放了一遍,终究还是对他的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成为枭雄便要学会心狠,所以林一凡初见谭家商队被劫时并没有插手,他在刻意让自己的心变狠。可实际上他之所以能安心离开,还是因为劫匪们主动放了谭家车队。包括之后他面对谭思诚和郭秋月这对苦命鸳鸯,然后下决定放他们一条生路时,也是因为他狠不下心。

    这样想起来,村长这些年虽然没有逼着林一凡做什么事,但对林一凡自身想法的影响要比前世那些满嘴各种要求的师长们还要大得多。

    明明想要做个会在“梦中”杀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孟德,结果做起事来却成了仗剑江湖的侠客,这对林一凡来说不免有些“讽刺”。

    不过林一凡也不可能真的成为侠士,他可以行侠,但行侠的条件却是要先符合自己的利益和立场,他只有剑阁之行,并无剑阁之心。

    “既然于城守也知道我这人快意恩仇,那也应该知道我是站在莫家那一边的。”林一凡最终还是把话题转到了这件他与于震分歧最大的事情上。

    “莫家与谭家之争乃小家恩怨,陈国与杨家之间则是国争。事有大小,林先生是悟道高人,应该比我更清楚该如何选择。”

    是为了小家与国背离,还是为了国舍弃小家。这不仅是道的选择,也是对人心的考量。

    林一凡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选择,而是又问了一个问题:“家国之道,家字为什么在前面?”

    家为什么在国之前?有的人可以理解为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但也可以理解为有家才有国家比国更重。

    林一凡不喜欢也不需要与人进行道理上的争辩,因为他看事情最喜欢从本质的角度出发,这是理科生的惯有思维方式。在国的概念出现之前,家就已经存在了,就像实业与金融,都很重要,相互之间都能影响,但实业最根本,同样家在林一凡心中的地位高于国。

    他可以为国牺牲自己的小家,但那要看那个国值不值得他这样做,前世的那个国值得,现在的陈国还不够格。

    更何况他自己的小家是他与他的老婆们,而莫家不是他的家,他帮莫家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女人安心。他不可能去“牺牲”别人的家,牺牲二字只能用于自己。这个道理在当初他与六姑娘谈论那位二长老时便已经想清楚了。不一样的是那位二长老只有牺牲没有守护,于震有守护却不懂牺牲。

    话说到这里已经涉及到理念之争了,用这个世界的话说便是道争,虽然万千大道殊途同归,但在走到终点之前彼此依旧形同陌路,除非有人愿意改变自己的道。

    求道便是要心意坚定,于震能以武者之躯进入到悟道的层次,心志之坚不用怀疑,同样,林一凡前世宁死也不愿接受别人强加给自己的想法,更不可能在这方面退让。

    这场会面可谓是不欢而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