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云空掠过天边。 镜头直指黑暗。 大山里。 星空璀璨。 一间破茅屋里闪着光,一个女人点燃了煤油灯。 微弱的灯光闪亮,映出一个中年女人和年轻小孩儿的脸。 “娘,我想读书……” “娃儿,我们也很想支持你,让你走出大山,可家里实在没钱啊……” “我们学校的老师说,上面已经免了学费了。我……” “娃儿,我知道你做梦都想上学,可娘给你算笔账啊。 从你初中高中到大学,即便你真的考学成功了,在大城市里定居,也会有很大的买房压力。 说句你不爱听的,到时候,家里可能帮不上你什么忙……” “我上了大学就不需要你们帮忙了,我能自己照顾自己的!” 孩子显得很执拗。 “那我们呢?” 女人看着面前的男孩,“我知道娃儿你有孝心,但我们不想成为你的拖油瓶。 更何况,村子里当初费尽心血供出去的那三个大学生,现如今一个回来的都没有。 现在就算是娘腆着脸,让大家给你凑钱。可你真能保证,到时候学成归来吗?” “我……” 孩子久久说不出话来。 整个电影的序幕就这么直接拉开了。 完全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部分。 电影的光影折射,镜头的曲折,甚至连所谓的配乐,都没有。 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完全不是那种故意制造家里很穷的样子。 很显然,这个家庭本身就这么穷。 外间的虫鸣声响起,屋子里实在太热了。 小男孩就着灯光写着作业,汗水滴在本子上,他忍不住用小手去擦却擦不完。 整个画面看起来很真实。 完全不存在任何煽情的部分。 甚至导演应该是为了整个电影的真实度,当煤油灯被点起来的时候,如果有人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点灯的那个妇女,把煤油灯的灯芯儿,掐出来了一截。 无他,因为这样做省油。 “娘,屋子里实在是太热了,要不咱们把灯搬出去吧?” 孩子终于忍不住了。 “外面风大,油烧得快。要不你坚持坚持,或者咱们明天再写也行!” 女人真的想帮自己的儿子。 但她没办法。 在面对这些麻烦事儿的时候,她说的也很纠结。 “那算了。” 小男孩坚毅的眼神,在煤油灯下,微弱的光芒中闪烁。 他的小手拿着铅笔,坚定不移的做着作业。 但是脸上的表情,更多的其实是害怕,恐惧和无奈。 “这真的是扶贫的主旋律电影吗?” 观影过程中。 当有人看完了这一段大概五分钟的表演后,震惊得有些说不出话来。 刚才小男孩在灯光下的那个目光,把女人震撼的酒精不能说话。 “那个孩子演的未免也太好了吧?” “这种演技,看上去也太真实了!” “这哪里是什么演技呀?你们看网上,张导说了,当初拍这个剧情的时候,孩子压根就不知道这个事儿,甚至连拍摄这个镜头的时候,那都是摄影师在很远的地方去拍。” “所以这是真实表现出来的状态?” “要不然你以为这么真实?” 镜头对孩子的特写,有大概三秒钟的停留。 这能让很多人看清楚,这个孩子到底是什么样的态度表现。 而很真实的一点是。 从煤油灯点亮,母亲告诉孩子,他可能没办法继续念下去的时候,孩子的态度,虽然看起来依旧坚定,但表情依然发生变化了。 所以尽管是很小的孩子,他也有自己的梦想啊。 但是家里实在太穷了。 “这家人也太自私了吧?孩子既然这么勤奋好学,他们为什么就不能拉一把呢?等孩子考了大学,挣了钱,难道还会对他们不管不顾?” “你说得简单。他母亲不是已经说了吗? 这个村子以前,已经供出去三个大学生了,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你们不会不清楚吧?” “那些大学生也真是个白眼狼。村子里的人花这么多钱供他们上大学,可是他们最后竟然拍拍屁股就不回来了,也难怪大家不愿意这么做了。” “其实也不怪他们。大山里的人,有时候真的把考上大学的人当做亿万富翁,真觉得他们学业有成之后,身家背景就会很厉害。” 说话的人无奈的叹了口气。 “你们不知道,就前几天,我们村的村支书把电话打过来了,说家乡的小学要修缮一下,给我打电话,问我能不能支持。 那我说自己是村子里的一份子,肯定支持啊,支书就说,让我拿五十万。我当时彻底懵了呀。 虽然我是被乡亲们供出来的学生,平时一个月的收入也不错,但房贷车贷还着,每个月根本攒不了多少钱。 五十万我根本就拿不出来,就为了这事,村支书还说我没良心,可是谁能知道我的苦啊……” 男人说到这儿,无奈的叹了口气。 “努力学习确实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是一个家庭的命运,但一个村,一个镇,乃至一个县,他真不是普通的人能够改变的。” “这天底下能有多少个东哥?” 听他这么说,大家也了然了。 似乎越穷的地方,对于读书人的重视,就越是到了一个畸形的地步。 他们仿佛觉得,上了大学有了学问之后,就能够彻底改变命运和古代的那个时候一样,上面给官,还给仆人。 他们的思想可能还停留在那个时候。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