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不藏私-《皇后的品格》


    第(2/3)页

    汪静姝露出一丝笑,“那便先这样罢。”顿一顿,“之前侧妃院的小厮来问,院子里能不能撒冥币……我答应了,人家侧妃想要烧冥币以表哀思也属正常,到底去了亲娘,她不像康良娣那般不在意。等会子你托人去外面的庙里请高僧为陈夫人诵经罢,诵了经的冥币再拿回王府给侧妃那边。如今王爷不在,便多诵几天经算是王府的追念罢。”

    虽然汪静姝根本没见过陈夫人,但不管如何,逝者为大,王府表示几分恭敬也分属应当。

    孙芳蔼应声称是,可思索再三,“主子,诵经追念是没有什么事。只是这里是王府,侧妃要烧纸钱,是不是有点……我怕她们不会答应,尤其是柳昭训如今怀了身孕,会不会冲撞?”

    汪静姝倒没想过这回事,她只觉得谁都有父母亲眷,为他们祭奠是做儿女应当应分的,“这是一种孝顺的传承,难道整个王府的人都要像康良娣那样不为母好好守孝吗?传出去未免笑话。再者,人家是在自己四合院里烧冥币,又不在外面,能冲撞什么?若柳氏怕,就别出门。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谁都有父母亲眷族人,为逝者祭奠哀悼是应当应分的,应各自理解。不能因为人家身处王府就免去这种礼节,这样会叫他人寒心,莫说主子便是丫鬟家丁那些下人们也都一样,允许在自己院子里悼念,不过下人们这种事要提前上报,允许当天休息。”

    孙芳蔼听着有几分道理,复又听王妃说:“要知道父母亲眷族人若有离逝,我们也不能通信不能回去奔丧,如此已算不孝,若再不允许王府哀悼,她们更会怨声载道,如此很不通情理。”

    然而孙芳蔼突然不明白一桩事,“不是说,有大事可以回京都吗?”除了国丧外便是父母双亲亡故。这是大事,她其实想不通为何侧妃不回京都,按理便是现在回去也是可以的。“在宫里时便常听说陈夫人身子不爽,侧妃因此经常出宫探望。可那时为何不直接留在京都呢?即便不留,那如今也可以回京都的。”

    汪静姝抿了抿嘴,这个疑惑很容易解答,“宫里时陈夫人还活着,侧妃怎么会留下…要是留下不知何年才能来平州了……”女人的年华哪里耗得起。陈家也比不上康家,任由康氏想来就来了…如果侧妃留在京都只会虚度岁月,或许耗上自己所有的光景。所以她肯定不会留京都,即便她想,陈夫人也不会答应,所以陈夫人那时应是在拖日子,也因此才想见王爷一面只为做交代女儿的终身,她只等侧妃来了平州心一松这就撒手人寰了。

    汪静姝能想到的,人家女儿自然也想到了。所以这次也不会回去,不仅路途遥远,人已逝,奔波回京都也没太大的意义。另外王爷不在,若侧妃要回京都,王妃也不好拿主意。“路途遥远,奔波来回,连身子都吃不消,再者又不是去侍疾,这么久了连奔丧都不必了,还不如在王府好好守孝。”

    孙芳蔼一听倒也有理,若是她,恐怕也选择在王府里好好守孝,有孝在身却一路奔波的恐天底下也唯有康氏了。

    “那妾就此照办了。”

    汪静姝嗯一声,想着天色渐暗,便挥手见孙良娣退下。偏生孙芳蔼又好奇一句,“主子,前两天妾从后头过来瞧见您庭院里管事们在搭棚子,这是做什么?妾有些不大懂。”

    孙芳蔼虽幼年来过北方但没有住过这样的四合院因此不晓得硕大的棚子是做什么用的,“这棚子搭了往后还拆的吗?”

    汪静姝也是学以前她曾住过的四合院那样,她也不藏私,一口气说了个全乎,“搭了棚子,以后雨天也能在庭院里赏雨景,雪天里能赏雪景。那些盆栽花草也不必拿进屋里才能赏了。这是我在曾经住过的四合院学到的。而且搭一半留一半,晴天的时候可以晒到太阳。”

    这似乎听着很不错,孙芳蔼心里也痒得很,要知道天气渐冷,她都不坐庭院里,那些花花草草全搬进了正屋,养眼望去整个屋子格外小,再者她的四合院本就比正院小不少。“王妃当真巧妙的心思。不知哪里有这样的店能做棚子?妾也想花钱弄一个。”

    “等会子我叫采玉把店铺的地儿告诉你,你自己找人去寻。”汪静姝不藏私,又笑着玩乐一句,“不过这可不算账上的钱,良娣可要自己掏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