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自然,吴真实明白,日常的清洁,对于这四个部分扫拖都是必须的。 不过,工作难度自然有所区别,其中比较简单的则是走廊和教室前后,所以搞这两个地方的人不仅要扫,还要拖。 课桌区自然是这个平面清洁工作中最难的一环,所以两个区域都是由一个人扫,让另一个人来拖。 因为,无论扫拖,在过程中都要对课桌进行一些整理,所以这两个地方工作确实会要麻烦些,这么一来就安排好了八个人中的六个了。 自然,最后就是剩下的两个人来整理卫生区域和倒垃圾,而倒垃圾确实还是有点体力要求的,所以这个还是必须由男生来弄。 回顾一番,吴真实发现每组八个人都算是各有任务,并且互相之间要进行配合。而这,基本上算是一个比较科学的日常卫生打扫模式。 基本完成了平时扫地的工作制度设计了之后,吴真实开始思考大扫除的时候该怎么设计。 仔细一想,大扫除是个相对立体的打扫过程,而且经常搞整个教室就会显得更清爽。 于是,吴真实首先决定每周五进行大扫除,毕竟上学期每月进行一次打扫除确实是窗户一摸都一层灰的节奏。 整个教室包括了门窗,墙砖以及讲台的打扫清理,所以打扫需要的人手就会多些。 自然,扫地的基础那些人手是必须安排的。而剩下的这些地方,吴真实在思考要多少人。 前后门和窗户,经过仔细的思考,吴真实一开始觉得只要一个小组。 因为,这些地方的卫生其实清理起来不是很难,所以左侧两人,右侧两人完全就足够了。虽然,之前看到安排卫生的时候有人被安排一个窗户都嫌多,但是吴真实明白大扫除搞一个窗户显然不合理。 而瓷砖则包括教室的前面,教室的后面,教室的两侧以及走廊边上的瓷砖,这个看起来似乎也要一组人。 不过,为了保证瓷砖卫生和窗户门卫生不相互影响,似乎只能先搞门窗再搞瓷砖。 所以吴真实最终没有按习惯性的思维一组搞窗户,一组搞瓷砖。 毕竟,这么一来一定会造成相互干扰的现象,而一干扰就肯定要出问题。 仔细想了之后,吴真实最终决定将门窗墙砖讲台按区域分成两个小组搞。 其中一个小组搞教室左侧的窗户,瓷砖以及走廊的墙和后面的墙。 另外一组的区域则是教室的前面加讲台区域以及右侧的窗户,瓷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