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原本谈论中的两名青年神情忽然变得凝重起来,那表情就仿佛是在考场中参加奥数的小学生,生怕自己看错任何一道题。 “北宋书法家米芾曾说过,砚台好坏在于四相,分别是质、品、工、铭,从材质,触感,敲击的声音和做工进行考究,可这隔着玻璃,怎么让人触摸啊!” 周浩饶有兴致的听着两人的讲述,无论是那什么王羲之,黄庭坚,或者是什么北宋米芾,周浩都只是听过,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至砚台要怎么看好坏,更是两眼抓瞎,隔着玻璃看着里头的那些好像有些年头的砚台,只是天生的觉得有些年份而已,至于砚台用的什么材质,什么朝代,何人所用过,根本就是两眼一抹黑,谁知道呢。 不过身边的两名青年却显得很是亢奋,对着这些砚台评头论足,看得出两人知识丰富,让周浩大为佩服,不仅能如数家珍的点评历朝历代的书法大家,石雕大师,更能如若亲历将那人的平生经历和作品一一道出。 一旁的周浩崇拜的看着两人,两人都戴着眼镜,斯斯文文,可看这砚台的眼睛就仿佛饿了十天半个月的狼崽子见了血肉一样,哪怕隔着镜片,周浩都能感觉到两人双眼中的神采。 “这款端砚,不可能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产物,端砚自唐朝起,多出自白东省端溪之南的烂河山,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性,砚身细腻如婴儿肌肤,虽然摸不到,但是借着灯光,依旧没有那种色泽,你看中心研墨处的那些轻微刮痕,墨条是不可能让砚台产生刮痕的,其次,这砚台表面看似古朴,但是外观的那些雕饰,细微折转的地方太过锐利不显平滑,如果是陈年的砚台,随着使用时的不断清洗和摩挲,是不应该出现这些生硬线条的。” 另外一名青年也配合的说道:“不错,无论是材质工艺,还是使用年代,都不应是嘉靖年间的,不过,看这砚台年份,至少也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左右的产物。” “和我想的一样,应该是民国时代的。” 周浩两眼瞪得老大,感情两人还真是高手啊!着分析能力不去当侦探真是可惜了。 听着两人讲话,再看着这一方砚台下的标识,赫然写的是嘉靖年端砚,标价五十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