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一一 寂静岭(十五)-《最终之自我救赎》


    第(2/3)页

    所以,先贤才会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毕竟,除了记录知识外,书…还会记录他人的思想,因此…那些连自我认知都不健全的家伙,跑去感悟、理解其中的思想,无疑是一种逻辑强暴,一种只存在于精神层面上的强暴。

    因此,尽管看了很多书籍,但是对于某些观点,伊戚还是持保留意见。

    比如说,自杀。

    与学者那种…以逻辑为出发点,且充满学术性质的分类不同,伊戚对自杀的划分,无疑要简便得多,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类。

    第一种,应该算是激动型自杀,人嘛…总爱钻牛角尖,一时想不开…就跑去自杀了,这大抵与激情犯罪差不多。

    这种人,基本没有面对死亡的勇气,只是各种事情将他推到了这个位置上,然后凭借着一时的血气之勇,跑去死了一次。

    所以只要没死成,这种自杀者…便会丧失继续自杀的勇气。

    第二种,可以看作是目的性自杀。

    这种人…同样不想死,只是从古至今,有着太多莫名其妙的东西——大义、道义、气节、节操,而这…恰巧让人有了面对死亡的勇气。

    所以,为了坚持心中的正义,并展现自己的决心,一些不怕死的家伙,就跑去自杀了。

    他们中…比较成功的家伙,会成为被人缅怀的先驱、殉道者,至于…不成功的家伙,就只能成为人们口中的傻逼了,继而被迅速遗忘掉。

    其中,最为成功的典型,要数一位投江的先贤了。

    虽说这位先贤的死,并未改变当时的局势与结果,不过…从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这位先贤的死确实很有意义,至少让人们享受了一天假期。

    哪怕,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为何而死。

    至于…不成功的典型,那就太多了,几乎是不胜枚举。

    比如说,几个跑到广场上…玩火的家伙,他们就非常失败,不要说最基本的同情,就连名字…都不曾被人记住过。

    所以,除了成为斗争的牺牲品外,他们的死…没有一点价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