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人手一杯。 “你们负笈游学出来,就要见一见应该见的东西。”罗庆丰指着那边的难民区,说:“那里面的百姓都并非伟明城住民,而是从西北退下来的受难百姓。” 说到这里,罗庆丰原本准备好的那一段说辞突然卡在喉咙里,再出不来。他突然想起除了这些背井离乡的百姓,西北还有更多更多不愿离开故土的百姓。不晓得他们是否还能在那片黄沙之中,看见赖以生存的绿洲。 伟明城其实不大,罗庆丰清楚这一点,如今的这些难民就已经让伟明城官府的财政吃紧,更别说还有源源不断从西北下来的难民加入其中。就算那些难民百姓在街上将“青天大老爷”与“在世活菩萨”吼得再大声,罗庆丰也清楚地知晓,自己的这种举动,根本算不得一个好太守,甚至在其他文人士子眼里,自己就是一个白痴傻蛋。 如此下去,伟明城迟早得垮掉。 罗庆丰猜得到朝廷的钦差与监察使已经在赶赴伟明城的路上。 对于大唐来说,就算西北死再多人,这座伟明城也不能跨。 别说罗庆丰自己,就连他老爹和爷爷那里,都会受到牵连。 除非罗庆丰自己在此打住,关闭城门,才算明智之举,也是名利双收。来此的朝廷钦差与监察使就不会是兴师问罪,而是安抚难民,并为自己的仕途填上算得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相比做一个好官,罗庆丰更想做一个好人,否则自己也不会结识邱志这般侠肝义胆的好友。 想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另一回事。 西北的百姓是天下百姓,伟明城中不明就里的百姓就不是?伟明城后亿万中原百姓就不是?罗庆丰清楚伟明城一旦崩溃的恐怖后果。 他从没如此觉得自己不是一个读书人。 文人思虑重,从来都不算是一句好话。 应天长看了青黄与青山一眼,发现他们眼神都有一抹忧郁。 青黄问:“他们,是因为西北妖患?” 罗庆丰眼里迸发出如同旭日东升般的光芒,邱志也看向青黄,有着一丝期盼。 在应天长眼里,说是祈求可能要更准确些。 应天长说:“我们本就不是负笈游学,是书院安排我们来的。来西北,便是要解决西北妖患。” 应天长想起了许鹿所说的一句话,说: “读书人口中的平天下,就是平天下不平事,助天下太平。”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