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第三百三十八章帝君可要君临天下? 华夏自周朝礼乐崩坏之后,春秋战国争论千年的无非两种治国方针。 以仁德教化治国,还是以法令治国。 前者为王道,后者为霸道,所以整个春秋战国,都没用出过一位王道之君。 法令治国是以管仲为始的法治治国理念,最终发展为法家,法家初期因为春秋士人还要脸的情况下,并不被诸国广泛运用,春秋时期还是残存‘礼’的余韵的,但是由于法家对于国家强盛和治理的效果太过显着,以至于在绝对的‘资本’面前,脸面和羞耻就变得不值一提。 这主要是因为,奉行法家理念的政治家,接连奠定了多个春秋霸主,比如齐桓公用管仲,晋文公用先轸和郭偃,秦穆公用百里奚和由余,楚庄王用孙叔敖,都是法家先驱们获得的成就。 所以到了战国时期,为了能够在大争之世中活下来,各国君王也不得不冒着各种风险,任用法家变法,不惜造成国家内部的争斗。 所以法家在诸子百家中,也是人人唾弃的存在,因为他们的每一次出山,基本上都会带来腥风血雨。 儒家和墨家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世显学,因为他们的理念虽然不能够及时让国家发生质的飞跃和改变,但是也不会让国家迅速陷入内乱当中。 但是法家则不同,法家效果显着,但是后果同样惨烈。 而且法家之人,下场基本都很难善终,所以战国后期,很多学习法家的要么自立门派,要么投入其他显学家以求庇护。 比如慎到和申不害则要在稷下学宫投在道家门下,神不爱李悝和吴起,在魏国的时候就要投奔到儒家西河学派。 而有一个学派,因一人而名显,但是实际上足迹却在春秋末期就已经出现在各国。 那就是因吕不韦而显市的杂家。 杂家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为核心,仿佛是一个最全面且严谨的学派。 但是所谓贪多嚼不烂,不可能有一个全知全能的学派存在。 上一个号称全知全能的学派,叫做犹太,最后变成了一个宗教。 杂家的概念应该也大体相似,不过可能因为显世过晚,或者其他原因,最后慢慢消失在历史舞台之中。 但是不得不承认,有着杂家背景的人,都是十分出众的心理学家,属于一眼就能看穿常人的存在。 因为杂家在某些观念中,几乎是与老子平行的宇宙维度视角。 其中以一个在史料中只出现过两行,却让人无法忽视的存在。 这个人不是吕不韦,而是尸佼。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尸子》 尸佼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空间观和时间观的先哲。 与老子的道,算是一个模糊的宇宙观,但是并不明确,而尸佼的空间管和时间观则是清晰明确的,在这个宇宙角度下邹衍最终打开了脑洞,将地球再一次具象化,同时提出了历史循环的概念。 尸佼的名字被发现,是跟商鞅绑定在一起的。 在多个史料当中都记载,尸佼与商鞅的关系密切,不是师徒,就是门客。 而且尸佼早就看准了商鞅不得善终的下场,在秦孝公死后,变离开了商鞅,前往楚地,再无记载。 《尸子》证实尸佼是第一个明确将诸子百家以各国史料融为一策的专着学者,比吕不韦一字千金的求着《吕氏春秋》可能要早百年。 在春秋战国那种学术知识垄断的时代,能够学习的一家正统的知识已经是十分难得了,能够观看一些正规书籍更是难上加难。 因为那些书籍资料,都是各门各派的武林绝学,基本上不会轻易视人。 而更加珍贵的就是来源于各个国家的珍贵史料。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