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 裁军风波(下)-《吉诺弯刀》
第(2/3)页
伴随社会福利事业的欣欣向荣和美名传扬,有大臣上疏提出,如今四海安定,皇帝是天下万民万族爱戴的贤圣共主,眼看着在数十上百年的时间内,都不太可能再有大规模的战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每日耗费巨额的金钱,供养着一支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的庞大军队,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上疏者恳请刘申慎重考虑,要不要逐步裁撤压缩国家军队,仅保留精锐在军籍。这样不仅国家可以有更为丰厚的财力来改善民生,而且可以解放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制造、流通、贸易领域去,令国力更为强盛。
刘申接受了内阁大臣的建议,将这篇疏奏明发邸报,遍传中央及各地官吏阅览,并许可大家围绕疏奏的内容进行各种附议。一时,这篇裁军疏奏成为了朝廷热议的舆论焦点。
围绕要不要裁军,裁军到什么规模,何时开始,全国文臣武将各抒己见,从各自的角度,向刘申和内阁阐述了其中的利弊。
在热闹的朝议之中,主要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派以汉军将领和利益相关部门为主,力陈汉军不可裁撤,认为汉军虽然无有实际的作战功能,但是汉军的强盛存在,是国家安定的基石,是必要的国家威慑,这方面的浪费,不唯必要,而且重要,皇帝绝对不要自毁长城,埋下远端祸因。这一派朝臣痛陈故大将军从赤手空拳入峒城觐见,到从五百兵马艰苦起家,创建这支举世闻名的强大军队的艰辛,希望皇帝不要忘记建军的根本,不要被实用主义的论调所迷惑,一定要坚定地保持国家军队的庞大和强悍,这才是天下繁荣太平的根本。
另一派则以中央及地方的财政及各类文臣为主,也包含部分头脑清醒的汉军将领。他们认为,一个王朝的兴盛,往往刚开始建朝时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天下平定之后,王朝能够延续多久,往往是看王朝的政治能否得到民心的拥戴,这才是国家稳固的根本所在,国家的财力越丰富,越能让百姓生活得舒心如意,百姓生活舒心如意,自然对朝廷忠诚不二,天下各族也都仰慕景从,恨不能都来投奔在新朝生活。民心所向,就是最根本的太平之策,谁能与天下万民都热爱、都仰慕的政权匹敌呢?圣人自古都说,仁者无敌,从未说过强者无敌。周朝、唐朝都没有特别强悍凌厉的国家军队,但依然是当时最强盛、最安定的国家,是世界仰望的中心,可见强大的国家军队,并非太平盛世的绝对必要。何况,此次裁军,并非要将国家军队连根拔除,而只是适当控制规模,也有利于军队本身集中财力,提高精锐部分的战力,于军队的发展并无害处。
双方观点在邸报和廷议中反复交锋,各各都有精彩的论述,传颂一时的名疏层出不穷。
在这种热烈讨论的氛围下,裁军,成了朝政的第一大热点。
很多朝臣也看出来了,刘申和内阁既然同意将疏奏明发邸报,让众多官员参与评阅,皇帝的心意应该是可以揣测的,刘申心里,也认为裁军是当前形势发展的所需,只是,他需要更多地听取利弊方面的提醒,需要舆论更为一致的坚定支持。
于是,就有一部分中间派无所谓的朝臣,迎合圣心,投机取巧,站到了支持裁军的立场上。
随着讨论的日益深入,支持裁军的声音越来越响亮,终于从声势上明显压倒了反对派的声音。裁军,日渐成为朝野的共识。大家热议的焦点,也从要不要裁军,转移到了裁军到何种规模,裁军的具体方案和步骤等等细节问题。
在这场大讨论中,有一个人发言甚少,但是忧心如焚,伴随讨论的深入开展和风向转变,他的沉默越来越醒目,他的脸色也越来越阴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