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编剧、角色-《韩娱之空》
第(2/3)页
简单地说,有一句话在作家之中很是流行——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戏剧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可以说戏剧是对生活的提炼。
如果说一件事在现实生活中不大可能发生,那么在虚构的故事里这种情况也不应该发生。虚构的故事虽然不同于现实生活,但现实生活依然是作家创作作品的向导。
但戏剧来源于生活,却并不是实际的生活,它必须高于生活。戏剧必须抽象生活,提取其精华,但又不能成为生活的抽象化,失去实际生活的原味。
戏剧反映现实生活的真相,但戏剧并不等于现实,它是浓缩了的,强化了的现实。
它是现实生活的精华和本质,在某种意义上,它比现实生活更加现实。而且,它永远不能像现实生活那样不温不火。”
讲到这里,尹智莲看了李政一眼,见他神情专注,并无不耐,不由点头笑笑:“其实,我跟你讲这些,是因为我觉得演员和作家创作一样,同样都是对生活对人性的总结和提炼。
演员的表演同样离不开生活。
演员的表演对象是人,是人就要贴合现实的情况。比如,如果你把一个平时性格吝啬、一毛不拔的角色,表演成慷慨大方、乐于助人,这就明显违背了现实。
或者说,一个角色对一个陌生朋友的离去表示遗憾,你却表演成悲伤,明显也脱离了人性的逻辑。而脱离了人性伦理和逻辑的表演,自然也就是不成功的表演。
因为它脱离了生活的本质……”
略微停顿,尹智莲梳理下思路,又接着说道:“下面,我再给你讲一下角色塑造的问题。
人的思想千变万化,形形色色,各有不同,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不同的角色也同样拥有不同的性格。
就比如说,人类感情的基本元素,如喜、怒、哀、乐、忧、愁、恐、惧等等。人类的基础情感是固定的,但就像数学中的排列组合,不同的组合排列,就会产生万千种形式,形成多姿多彩、形形色色的各类人格。
但这些人格都会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人物在行动时都会有一个最本源的目的。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目的,或者说,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信念,明确这个目的或信念,就能准备把握住人物的言语和行动脉络,这样,在作品中怎样更好的塑造人物,也就会变得相对容易起来了。
比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这一作品中创作的老葛朗台这一角色,就始终贯穿了老葛朗台吝啬这一性格特点。抓住这一特点,再用事件或行动去展示老葛朗台的这种特性,就能很好的去塑造角色。
这就像一棵大树,主干是根本,枝叶是装饰,你只有有了主干,枝叶才能有依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