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贞观元年的银钱比值及物价-《大唐小郎中》


    第(1/3)页

    老沐本书原来设定唐初银钱跟现代人民币的兑换比值是一文钱等于一元人民币。当时主要是为了方便理解和换算,但看来现在很多书友不能接受。认为开始部分的九千文房租高得太离谱了,如果按照一文钱等于一元人民币换算,九千文也就是九千元人民币,现在欠九千元的房租的确是正常的,不过,这种换算的确是脱离了唐初当时的实际的,很多书友提出反对意见,也是基于此。另有书友指责老沐不认真查资料,所以,老沐做了深刻反省,费了一整天时间,决心搞清楚这个问题,尽可能还原唐初的银钱比值和物价本来面目,这样更有真实感。

    唐初贞观元年可供查阅的史料很多,但涉及物价的,也就那么经常被人引用的几段:

    1、《旧唐书・马周传》载马周在贞观十一年的上疏中提到:“往者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米,而天下帖然。……自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栗十余石。”

    2、《新唐书・食货志》载:贞观初,绢一匹易一斗。

    3、《资治通鉴》“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是岁,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4、《通典》卷七“初,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

    根据以上史料可知,贞观元年一斗米值一匹绢,而绢的价格贞观年间变化不大,一匹绢在贞观盛世时可以兑换栗十余石(按十五石算),而这时的米价是一斗米3至5文钱,取中间数4文钱计算,根据著名史学家胡如雷先生的考证,粟价为米价的60%。按照这个比价计算,15石粟折算为大米9石,即90斗。每斗4文,总共是360文。所以,贞观元年一斗米换一匹绢,一匹绢的价格是360文,也就是说,贞观元年一斗米卖360文。

    唐朝一斗米等于今天的5.9公斤也就是11.8市斤,也就是贞观元年时,360文钱能买11.8市斤的大米。即一文钱能买0.0328市斤大米。现代米价1市斤大约1.75元人民币,所以0.0328市斤大米值人民币0.057元人民币。所以,唐初一文钱等于人民币0.057元,也就是五分钱。

    这样算下来,九千文房租,只相当于人民币513元。这显然又是一个低得离谱的数字了。

    问题出在哪里?――米价上!

    唐初贞观元年战乱初定,又是连连灾荒,所以米价高得惊人,是个极端时期,用极端物价作为参照物,显然不能真实反映当时的银钱与现代人民币的兑换比值和当时的物价水平。

    根据《新唐书》卷五七《食货一》可知,唐朝一匹绢是宽一尺八寸,长四丈。换算成米制,即宽0.6米,长13.3米。

    绢就是丝绸。现在丝绸面料宽是一米至一米五不等。约等于唐代丝绸宽度的两倍。所以折算下来,唐朝一匹布,只相当于现在规格的6.65米。

    现在丝绸种类很多,价格相差很大,必须选择跟唐朝的类似的丝绸才有说服力,唐朝丝绸应该都是天然桑蚕丝的,所以,老沐上淘宝网搜索了销量前十名的天然桑蚕丝服装面料的价格,算出平均价是280.7元。6.65米的价格就是1866元。而唐初一匹绢卖360文,也就是说,唐初的360文等于人民币1866元。换算之后可知,1文钱等于人民币5.18元,约等于5元。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