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倡建大学-《国势》
第(2/3)页
“哈哈。”大家都笑了,“要有十个辽阳实业,咱们中国也可以说是响当当的工业国了,不象现在,钢产量连个比利时都赶不上,每年还得大量进
“我想来想去,有几条不成熟的建议:一、弓长岭要发展地下开采,眼光不能局限于高品位的矿石;二、鞍山附近地矿区,要尽快勘探、利用,就是一时利用不上,也要留做储备;三、要在全国其他地方继续勘探、考察,以中华之大,必定有其余大型矿区,我们可以在那里也建设钢铁厂,等全国有数个大型的钢铁基地,工业发展就能上新台阶;四、要大力培养人才,只有足够的人才,才能真正开发和利用中国的资源,不然,又是被帝国主义掠夺去,还不如不要勘探。”
“丁先生说的太好了。”何峰高兴地说,“这四个建议,简直就是金口玉言!”
“丁先生、范先生,在下也有个不情之请。”秦时竹听完,勾动了他的另一番心思。
“都督请讲!”
“我思来想去,万事以人才为先,资金、设备总好解决。”秦时竹诚恳地说,“这些年地发展,辽阳实业也赚了不少钱,眼下缺口最大的,倒还不是资金、设备。”
“人才?”
“是,现在人才最缺。”禹子谟向他们交了底,“在弓长岭,公司本身也办有学校,培养技术人员,但毕竟是半路出家,而且偏重于生产流程,没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就是这样,还感觉合适的技师大大缺少,不得不高薪聘请德国技师帮忙主持。我们一直希望能成立科研机构培养专门人才,既要有足够的理论水平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别的方面我不敢多言,就地质考查,我觉得可以办个地质调查所,专门负责考查。”丁文江提了他地意见。
时竹摇摇头,“这样还是不够,我地意思,咱们中国,向来以培养文科人才为重,讲究济世,偏重仕途,视技术为奇技淫巧,实干家少,科学家更少。新政以来,虽有些改观,但还是远远不够,我打算在革命胜利后,在东北开办大学,加强理科、工科,招收青年学生入学,这样不出数年,便能缓解技术人才不够的窘境。”
“都督地想法是好。”范旭东也很高兴,但还是提出了问题,“但办大学,一来要经费,二来要场地,三来要足够的师资,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急是急不得的。”
“所以才要请两位帮忙。”秦时竹不慌不忙地说出了他的打算,“我打算在沈阳办一所综合性的大学,文、理科并举,比如地质,可以按照丁先生的意思成立地质调查所,但也需成立地理系,由丁先生兼任所长和系主任,这样,学生学习时有理论知识,实干时又有锻炼机会,岂非能更快成材?”
“这是个好主意,我深表赞同,但不知道其余两个条件如何满足?”
“丁先生不必着急,我肯定不会让你当空壳司令,既然你出任这个职务,自然是要钱有钱,要地有地,要房有房,这些对我都是小事。”秦时竹坦率地说,“沈阳现在有不少学校,他们的校舍都是可以利用的,实在不行,我的都督府也可以让给你们做学堂,钱嘛,政府自然要拨给的,政府不给之前,先找禹部长要,从辽阳实业这里开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