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章】 欣然领命-《国势》
第(2/3)页
秦时竹来了兴趣,很想再研究研究这个郑昊,说道:“照你所说,你专管盐务不过两年,为何这般有信心?张季老天下闻名,一心想整顿盐务,却有心无力,你为何敢夸如此海口?莫非你能力强于季老十倍乎?”
“不敢,季老之能力强于某十倍,但卑职面临的情况比他要好十倍不止。”郑昊娓娓道来,“前清盐政,通行引岸之法,盐的生产地和销售地都由朝廷规定,一般不得擅自变动,一岸之民,只能食用指定之盐,因此,各地制盐成本虽有差异,却可维持。销区采取法律形式严格划分,某一府县只准贩卖、食用特定产区所产地食盐。甲岸之盐到乙岸出售为侵权,乙岸食户到甲岸购盐为犯私,均为法律所不容。此界彼疆,俨如国界,引岸划分,几乎成为专商的世袭顿地。往往一个村港的居民不得就近购食邻岸廉价食盐,却要远行数十里购置所属引岸的高价之盐(和计划经济时期何其相似)。
但中国地域广袤,各区地理和经济状况错综复杂,硬性规定场置、产量、销岸,本难合理。历朝虽根据地方申请对各种引额、销岸的规定不断更改,如少数地区允许两个以上盐区酌情抉户并销,或某一地区食盐供不应求时,采取经呈请批准治运其它产盐区地盐斤等措施,仍无法适应情况地不断变化,更难符合商品流转的经济原则。某虽不才,却于赋税、商贸潜心研究多年,大凡商品,皆趋往利厚之所,惟有这盐,利厚不能趋,利薄不能改,若无弊端才有鬼,卑职虽经手盐政才两年,对其中弊端也看得清清楚楚,因此敢说如此大话。”
众人都点头表示同意,对秦时竹力主裁撤厘金也多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关卡少了,商品流通才能活跃,经济才能发展。盐政要有所改善,必然也得遵循这个法则,既然厘金已裁撤不少,想必改革盐政的阻力也会减少许多。
郑昊继续滔滔不绝地说下去:“前面卑职已经提及,虽然南北之民每年所享用食盐不等。但大体平均,有案可稽,各地食盐数量可由人口多寡决定。这本来简单易行。但各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不同,经济发展不均衡,自然灾害对农业收成和农村收入地影响极大,促成了人口流动加速,往昔一旦有灾,必然流民四起,近50年来特别随着轮运地兴起和铁路的铺设,人口流动愈加频繁。所需食盐必然也处以剧烈变化中。旧有的引额分配、销区划分如此僵化,岂能适应新地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做缓慢更改,不仅不能改良盐政,反而更加暴露了它的众多弊病。
地方各级主管盐务的官吏与旧式专商沆瀣一气,为保存他们共同地既得利益。在所辖区域食盐供求失衡。甚至发生盐荒地情况下,亦不肯改变旧章。而此时朝廷的指导思想也是尽量遵循成例,避免矛盾,以不减少盐税收入为难绳。抑或地方民众和官吏上书要求改变某地食盐供应渠道,也往往亦难获批准。如江苏镇江旧食浙盐,由盐场至销地水路六七百里,脚功自多,官盐价贵,而如皋、通泰各场所产淮盐,与镇江只一水之隔,脚费无几。私贩价值甚贱。人民纷纷购食,由于难于限制私盐。两江总督曾奏请改食淮盐,而朝廷派员征询浙江宫宪意见后,却以维持浙引为由,不予批准,非是浙江官员看不到此种弊端,而是私心在作怪尔。又如河南上蔡等县,本以食用河东之盐为使,却强迫销淮引……”
“等等……你方才说了一大堆盐政弊端,可你明明说你面临地情况要好十倍不止,这又如何解释?”秦时竹听得有点发晕,赶紧打住郑昊地话。
“事情就在这里,引岸之法是属于销,而运又有不同。由官府直接经营的,一般是官运官销或官运民销,如吉林、黑龙江就是此类,其它大部分省区是官府专卖,只有辽宁一省,因是祖宗隆兴之地,商人可在某一盐场收购食盐后,在本省范围内有贩运、销售之权,或就场纳税后,可指定范围内自由承销。因此,治理辽宁盐政的局面完全没有其它省区来得棘手,可谓好上十倍。卑职的信心也来源于此。”
众人琢磨出味道来了,秦时竹还不放心,追问一句:“当年熊主任也以整顿盐务出名,但临行前,他曾说,他对辽宁盐政的整顿是治标不治本,既然辽宁情况简单,为何他还难以下手?另外,我让你主管北疆盐政,非是辽宁一省,其余还有五省,你又如何处之?”
“卑职目前筹划,不仅包括辽宁,其它各省都考虑进去了,甚至连刚刚纳入北疆轨道地甘肃,卑职也有应对之策。但敢问巡阅使,改革盐政地意义和目的何在?”
“概括起来无非是三点。第一,增加收入;第二,减轻人民负担;第三嘛……”对郑昊的直言不讳,秦时竹多了不少好感,“实话告诉你们。袁世凯政府一直在谋求大借款,半个月前,驻英公使刘玉麟与克利斯浦公司在伦敦正式签字,借款200万英镑,该项借款价格是95折,利息5,期限为40年,抵押品是盐余和财产转移税。此事你们是否听说?”
“卑职略有耳闻,但详情不知,只隐约听说以盐税担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