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战和去留-《国势》


    第(2/3)页

    袁世凯政府假惺惺地予以表彰,对马占山、李春福、焦济世、夏天方、范曾文等将领各升一级,授予秦时竹勋一位,授予吴俊升勋二位……秦时竹趁热打铁,再次增加1个旅的编制,任命姜登选为旅长,陆军部照例予以批准。各地报纸纷纷发表评论文章,热情歌颂国防军的伟大胜利,所有人均感到扬眉吐气。

    沈阳、吉林等大城市在得到大捷消息后,组织了盛大的游行以示庆祝,走在队伍最前头的学生代表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要收复哈尔滨,将俄军从中国大地上赶出去……

    天津方面的俄国驻屯军进入一级戒备,防止任何不测情况发生,各地俄租界纷纷派遣警察封锁边界,防止与激动的人群发生冲突,原本趾高气扬地俄国人现在也大都不敢上街,生怕挨中国人的打。

    对局势如何发展,北疆内部有不同的意见。以张绍曾和蒋方震等人为代表的军方表示可以接受谈判,但最好能在攻打下哈尔滨之后再谈判;以张榕、熊希龄等人为代表的政界则希望能够在有利条件下停战谈判。

    军方的理由很明确:第一,累经大战,国防军虽然也有所损失,但总计只损失约3个旅左右的兵力,没有伤筋动骨,而这三个旅地损失换来的却是敌人六万余人,近四个师的战果,得失比例与我极其有利;第二,从军事态势上看,由于俄军护路队几乎全军覆灭,整条中东铁路除哈尔滨之外基本掌握在国防军手中,为了彻底打通中东路,需要拿下哈尔滨;第三,即使俄军再次调集兵力来犯,也不用害怕,敌人势必要从外蒙或满洲里一线开始入侵,有足够地时间和空间予以阻截,在军事布局上我军也不落下风。

    政界的理由似乎也比较充足:第一,经过连番战斗,国防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此刻停战谈判,是较好的时机。一方面能巩固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又能避免与俄国全面对抗;第二,到目前为止,除德国是相对比较明确的北疆外,其余列强并不好相处,特别是英、法两国,与俄国之间有协约,若是战事持续扩大,保不住他们有异动。英法一有异动则日本必然有异动,不如趁各国目前对我抱有同情心之际停战;第三,此次战斗。打出了军威、国威,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心与舆论争取已经很充足了,不必要画蛇添足,再次扩大战事,而且北疆财政状况并不太理想,不了持久战。

    两边争论不休。关键就看秦时竹如何表态,但秦时竹并不急于表态,他先要找葛洪义商量,在众人之中,葛洪义的地位最为特殊,他不仅是政府高层,也是人民党高层。更重要的是,他在军队内也有显著地影响力,双方都希望争取他。

    “现在文地要和。武地要战,我想听听你的看法,到底是和是战?”秦时竹劈头就问。

    “是和是战,你估计早就打定主意了,问我无非是走过场吧?”葛洪义也不含糊。

    “不然,两边现在争论不下,正是发扬民主地时候,我虽然打定了主意,但也是要靠说服而不是靠强力压制。”秦时竹笑着说。“只要能说服你。这个决定就算是成功了。”

    “为什么?我有这么重要吗?”

    “不然,你是文官和武将之间的重量级人物。你倒向哪边,哪边就能取得胜利,你是这架天平上的最后一个砝码。”

    “那我先不说意见,而是分析事实。”葛洪义听秦时竹如此说,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第一,从实力上说,俄国远胜与我,我军虽然得胜,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力量平衡;第二,文官提出的财政危机可以不用理会,继续作战我军有充足的财源;第三,是战是和,关键点不在于俄国身上,而在于袁世凯身上,或者说是在我们如何对待袁世凯身上;第四,我们通晓历史,别人并不知道,因此除了我们几个掌握全面情况外,他们并不知情,我们要做地是驾驭好后来的趋势发展,在不动声色的前提下,巧妙决断……”

    “很好,很多方面你和我想到一起去了。”秦时竹高兴地说,“俄国实力确实在我们之上,别地不说,光是其军力的远东部分就超过国防军全部。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给俄国一个台阶下,不要让他们发狂,置欧洲部分而不顾来攻我们……”

    “这是我们需要极力避免的地方。”葛洪义点头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哈尔滨不能打。留着哈尔滨,虽然留下了钉书,但也让俄军保存了颜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