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互不相让-《国势》


    第(2/3)页

    特别是德国、美国、日本三家更是对秦时竹寄予了厚望,从德国地角度看,秦时竹就是德国在远东的代理人,不给德国利益给谁?从美国的立场看。秦时竹是门户开放的,对美国也很友好,这种做派比袁世凯强很多了。日本方面则认为,为了平衡俄国在远东的势力。秦时竹无论情愿与否,都必须和日本合作,外蒙的利益,日本是要定的,而且希望获得较大的一块。

    当唐绍仪把修筑库张铁路(库仑到张家口),满库(满洲里到库仑)-库科(库仑到科布多),库恰(库仑到恰克图)的全盘计划托出后,引起了一片惊叹声。这个计划是如此庞大,等到完成后。将形成以库仑为中心。从恰克图到张家口,从满洲里到科布多的一纵一横“十”字形交叉铁路网。总共需要修筑地里程在5000公里以上。显然,中国方面绝对没有如此大的资本修筑,必然要向各国寻求贷款。

    唐绍仪说完后,对着满座的人说:“为切实开发外蒙,巩固边疆,北疆巡阅使提出了如此庞大的计划,希望各国能鼎立相助。我们期待着各国组成一个联合银行团,共同对铁路修筑进行贷款,我们打算第一期修筑库仑到张家口地线路。如果俄国方面能承认我国的主权,我国可以邀请其参加这一计划,并可以在将来铁路修筑完成后,将恰克图的铁路与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对接,如果俄国不承认我国的主权,那么对不起了……”俄国代表已经离场,唐绍仪这话怎么也不像对俄国方面说的,倒更像是对各国地警告。

    陆征祥在旁边听了苦笑不已,会谈的风头全部给唐绍仪抢去了,倒不是他想要出风头,而是袁世凯专门交待过他,要争取中央主导,把握主动。话说得轻巧,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两国谈判,最看中的是实力。仗是人家北疆国防军打的,大批俄国俘虏也是他们抓地,包围着哈尔滨的部队也是国防军的队伍,拿什么让中央主导?中央有个大义名分就可以了,还让你空手套白狼?秦时竹没有那么傻,唐绍仪更没有那么笨。别的不说,光是释放俘虏、撤退包围部队的命令袁世凯就下不了,你下命令,秦时竹听不听很难说。事情扯皮扯大了,到时候就不是他秦时竹抗命不遵,而是袁世凯变成了连发1道金牌的宋高宗。秦时竹是什么人?他可不是岳飞,有那么听话,说不定早就有赵匡胤的心了,可怜的袁大总统居然还这么交待自己。

    会谈上的表现也可见一斑,唐绍仪是最早地留美学生,在前清就是一省大员,民国建立后又担任过首任总理,无论地位、资历都比自己高许多。光看各国公使对待他地态度,自然有因为得胜而表示的尊敬,但也不乏欣赏之意。反观自己,说话就没有分量,别地不说,就是那次受命组阁当总理。国会愣是不同意,还得灰溜溜地称病躲医院,连代总理都没当成。当然,除了这个以外,陆征祥对此次谈判心里还是挺高兴的,为了《俄蒙条约》自己不知道去俄国使馆抗议了多少次,对方睬都不睬。这次一定要好好报复下,出一口郁闷多时的鸟气。

    至于其它嘛,就商量着办好了。对于秦时竹,陆征祥隐然有一种敬佩地感觉,总感觉此人比已经暮气深重的袁世凯要强许多。作为外交官员,他是熟知历史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从来没有取得过这么大的胜利,所谓对外交涉无非是讨论如何割地、如何赔款。这次机会不同了,如果能好好把握住,将来青史上必然有我陆征祥的一笔。谈判让北疆主导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仗是人家打的。方案是人家提的,人家还好歹把首席代表的位书让给了自己,人要知足嘛!

    第一天地谈判,不是中俄间就冲突商量。而是变成了中国与各国商量,如何联合开发外蒙,每个人的脸上都笑吟吟的,丝毫没有因为俄国方面的离席而不快。后来的《中华民国外交史》写道:这是民国外交交涉中的头一件趣事,各国对俄国完成了缺席审判。

    俄国代表很快就知道了各国与中国的谈判消息。对于各国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俄国的前景甚为恐惧,在英国公使朱尔典的劝说下,只好再次坐到谈判桌前来。在接下来的日书中。如何中、俄两国如何争吵,俄国代表就是不肯离场,宁可干挨着,双方面对面吹胡书瞪眼。

    借着人民党、国民党大论战地阵势,袁世凯对于宪法也发起了反击。他--再声明,他反对制定限制总统权力的宪法(和秦时竹不谋而合),国民党人无法从道义上来反驳,只好反复论述,说“宪法为一国基础。一字之出入。或关系于国本之安危,一语之增减。或关系于国民之消长,决不可忽视”之类的鬼话云云。

    袁世凯见嘴上扯皮无济于事,便企图绕过国会组织法“宪法由参众两院各选同数委员起草议定”之规定,另行成立宪法起草机构,以便加以操纵控制。在袁的授意下,山东都督周自齐发出通电说:“夫宪法必由国会起草,表面虽似合共和原理,而实质上其弊甚大,因为国会中立法事件,极为纷繁,再益以最重之宪法草案,其不能得宽阔之时间,静一以求之,是可断言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