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7章】 货币体系-《国势》
第(2/3)页
一、库平。此是清廷征收各项租税时所使用之官平,为全国纳税的标准,但其大小,并不一致,中央库平与各地方库平,有大小之差,甲省之库平与乙省之库平,又复有长短之别,甚至一省之中更有藩库平、道库平、盐库平的差别。大抵广东库平为最大,宁波库平为最小,马关条约规定我国库平为3731256格利姆(克)。
二、关平。关平之设起于中外通商,而有正式条约规定:“税课银两由英交官设银号,或纹银或洋钱,按照道光二十三年在广东所定多样成色交纳。”同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第九条又订明:向例英商定纳税饷,每百两另交银一两二钱,作为倾之费,嗣后裁撤,英商无庸另交倾银两……这是关平之初步规定,其标准重量,较中央库平尤大,每两约重3768格利姆。
三、漕平。此是漕粮改征银两、折色以后所设,民间逐渐通用,成为一般通行的平码。惟其标准重量亦因地而异,即同一地方亦少确定标准,如上海漕平据各方会告,重量即不一致,综合各家之说,最大约合3676格利姆,最小为3656格利姆,通行九八规圆平码。
四、市平。此是各地市场通用的平,名目繁多,虽老于银钱业之人,也不一定能完全熟知。如汉口一地即各业各帮不同,名目多至十余种……此等市平中最适用者当抵公码平、公估平、钱平及广东之司码平,上海九八规平与汉口洋例平最为通行……”
接下来的一长串文字是介绍所谓的公码平、公估平、九八规平等平码的来历和内容,虽有资料辅佐,仍看得秦时竹头疼不已。自义军时代开始,7人地钱款基本都由夏海燕掌握,对于银子只有一个大体印象,单位基本要以万来计算,哪里顾得上细小的平码差别?在这个时候,秦时竹深深领会了历史上对于经济部门有关情况汇报和计划拟定的痛苦--满纸都是专业地经济术语和数字表格,对于文科出身的领导而言如读天书,此种报告审批,说白了其实就是让领导画个圈而已,权力有和没有一个样。这种专家治国地论调是毛所不喜欢也是不甘心的,轰轰烈烈的群众性运动才是他所欣赏和理解的,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未必没有从专家手中夺取治国权利地意思……站在这个立场思考问题,秦时竹不由得感到同情,也感到压力,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只有硬着头皮继续看吧。
“第二为银圆。我国自古以来通行制钱、银两。原本无银圆,自中西贸易兴盛后,才有银圆出现,且均为外国银圆,在外国银行及其纸币进入我国之前,外国银圆已出现在我国市场之上。银圆最初按其实际重量计价行使,每个银圆合中国银两七钱三分,合制钱六、七百文。嘉庆以后。逐渐以枚计算,并出现银圆价格离于含银量之趋势。外国商人便以银圆套购中国白银出口,加工铸造。再输入中国,赚取差价。
因此。尽管清中期以后鸦片大量输入,我国对外贸易逆转,外国银圆仍继续流入(与我们普遍所认为之白银外流情况不太相符),且种类日渐增加,现今国内市面所见银圆。主要有本洋、鹰洋、人洋,以及美、日、法各国贸易银圆。”
本洋是指西班牙银圆。五口通商以后,成为上海等地方一切华洋交易及汇兑行市的计账单位,只是后来因为本洋停铸,来源断绝,势力才逐渐衰弱。
鹰洋是墨西哥**后所铸银圆,因其币面有鹰站立于仙人掌之上图案(墨西哥国徽)而得名,在世界各地以中国流用最广,最初于咸丰四年(1854)在广州流通,不久即代本洋成为在我国流通地各种外国银圆中最多的一种,主要行使于华东及华南。上海是鹰洋最大量的主要集中流通地。几乎成为通货接受的标准。清末外国银行在上海发行纸币,必以鹰洋作为兑换储备。在北方各地。鹰洋作价也往往高于中国银圆。自1905年5月1日墨西哥货币改为金本位制以后,来源断绝,它在中国的势力才渐渐衰落下去,据估计,清末时总额至少在三亿圆以上。
人洋即英国贸易银圆,又称站人洋或杖洋,因币面有不列颠尼亚女神手持叉杖而得名,这是英国在1895年在远东发行的一种银圆,主要铸造于印度。英国在香港也曾设厂铸造过银圆试图驱逐本洋及鹰洋,但是失败。1895年英又作第二次尝试,主要用于对华贸易,所以又名英国贸易银圆。此种新币铸成之后,在中国境内通行无阻。最初在广东最为通行,1900年以后,北方各地尤其在东北、天津一带也颇盛行,在北方的市价往往超过中国龙洋和墨西哥鹰洋。
所谓美、日、法各国贸易银圆是指此三国在对华贸易中专门使用的货币。日本银圆,也称龙洋,因币面有龙纹图形而得名,开始铸造于1871年,是日本本国流通地本位货币,主要流通于南方的福建、江西、湖南等处;日俄战争以后,东北也广为使用,主要来源是1897年日本改行金本位制后原有旧货币没有销毁而大量输入地。美国贸易银圆专供对远东贸易使用,币面图形有女神坐象,手持一枝花,只通行于少数通商大埠。法国贸易银圆也称安南(今越南)银圆,流通地区较为狭小,仅限于和安南接壤地云南、广西边境适用。
这些银圆,在座众人大体都是见过的,只是后面那么多来龙去脉,倒是未必很清楚。
梁士怡接着介绍中国银圆:“我国自铸银圆,大抵始于康熙圆年(1662年)之康熙宝藏,但为数寥寥,不见流传,财政部查遍原户部档案,亦不见有所记载。最早见诸史料记载地,乃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所铸之乾隆宝藏。其样式为圆形,边廓写明年号,内中方框无眼,正面书汉文乾隆宝藏,背书唐古特文乾隆宝藏。重量分一钱五分、一钱、五分,以后又有半两、三钱、二钱诸种。一律以纯银铸造,重一钱之银圆九枚易银一两,差额十分之一充作水火工钱。此种藏银从康熙、乾隆到嘉庆、道光,历代都有铸造但为数不大。现如果谁有一枚,特别是乾隆、康熙宝藏,我愿以百枚交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