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勒紧绳索-《国势》
第(2/3)页
【
第一次进攻被打退了,日军抛下了数十具尸体开始后退。片刻后,第二次、第三次进攻也被打退了,敌人败退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遭到的打击一次比一次猛烈。强弩之末势不能透鲁缟,何况是连日行军追击、疲惫不堪的日军呢?
在抛下数百具尸体后。日军指挥官察觉到了不妙。虽然弄不清楚对方是什么。但他明白肯定撞上了国防军别地部队。凭借那支逃窜地支那军队。打死他也不相信有这么强地火力。眼看日军迟疑着。等待着后续地部队。35团也不着急。就这么默默地等待着。等着对方冲上来送死。
秋风计划有两个作战要点:一是包围敌人。二是用防御消灭敌人。前一个要点非常容易理解。只有包围才能最大可能地全歼敌人。而后一点虽然在表面上有些匪夷所思。但如果仔细分析却会让人拍案叫绝。1910年代地陆战。铁丝网、重机枪、战壕等成就了防御方地优势。进攻一方不付出巨大代价是无法突破对方防线地。这是防御作战最大地优势所在。它可以用尽量小地代价来消耗敌军。所谓用防御来消灭敌人。乃是这一特征地最形象表述。
当然。破坏这种防御战地兵器不是没有。飞机、战车都是克制防御作战地武器。可惜此时地飞机和战车都还比较简陋。无法发挥类似后世地作用和价值。退一步说。即便他们能够担当起这个重任。这些也都是国防军地长处。日军地航空和装甲力量根本不值得一提。更何况神尾师团压根就没有飞机和战车。
在计划拟定地时候。有人针对第二点也提出质疑。认为如果日军在攻击受挫后仿效我军也建立防御体系怎么办?回答是我用可以。敌用则不行。第一。日军地重炮部队落在后头。舰炮火力又够不着。没有足够地火力掩护。如何能保障防御作战地开展?第二。日军是侵略作战。其军需物资和弹药都不充足。咱们困都能把他们困死。第三。我军拥有先进地战车和飞机等武器。虽然还谈不上从根本上抵消防御方地优势。但毕竟能够部分淡化、弱化防御优势。日军如果就地转入防御。我们地战车和飞机就一定要让他们吃苦头。
大本营张绍曾、蒋方震等一干高官看过“秋风”计划后。也认为极有创意、极富想像力。“可用最小代价消灭最大之敌!”而秦时竹等因为熟悉战史。对历史上一战地战壕战中进攻方地惊人损失极为头痛。眼看有如此妙法。自然高兴不已。“秋风”计划调集了6个师。10来万地兵力。就是力图构筑一个紧密而又庞大地包围圈。将敌人围死、困死!
在连续数次地进攻失败后。敌人改变了战术。一方面以正面佯攻吸引当面守军地注意力。另一方面则以迂回攻击作为真正地进攻方向。但无论他们如何改变进攻模式。都无一例外地遭到了失败。因为。不管如何迂回。都会在正面撞上国防军地防御部队而被迎头痛击。
在35团与敌接战的同时,其余各参战的国防军部队正在加紧构筑针对日军的包围圈。在东西宽55里。南北宽约75里地范围边线上,分布着左右两个半圆形地包围圈。左翼包围圈由马瑞风少将的第1师、郭松龄中将地11师和杜金德中将的12师构成,右翼包围圈则由夏天方少将的第3师、孙烈臣中将的第15师和吴佩孚少将地22师构成。南边的结合部是12师的35团担任防守,北边的结合部则是22师的6团担任防守。王云山中将的中央卫戍师则担任战略预备队。天明时分,如果坐在飞机上空望下去,就会发现日军已处以国防军团团包围中。四面八方都是国防军。
此时的日军还根本没有认清形势,误以为中国人退无可退而迸发出最后的勇气,准备找个地方和他们一拼高下。如果他们能明白此时的处境,加紧朝国防军包围圈尚未构筑紧密地地方突击,或许还能跳出包围圈,可惜的是,这样的机会被日军地指挥官永远的错过了。上午时分,随着日军大队人马的赶到,国防军的包围圈也已全面收紧。吴佩孚指挥的22师和马瑞风指挥的第1师犹如两把锋利的大钳。不仅全面截断了神尾师团进包围圈中近4万人和留在登陆点附近1万人之间的关系,更将其后翼的辎重部队一口吃掉。被关进笼子中地神尾师团虽然还有可观的实力,但没有了后勤补给和弹药补充的它们。无非是一头困兽而已。
在周长近300里,150000米的防线上,分布着国防军的10万大军(不包括战略预备队),估算起来,几乎每3米的防线就有名士兵驻守。考虑到国防军布置了纵深达15里的三道阵线和3:4:3的兵力配置,包围日军最前沿的兵力密度也达到每5米一名士兵地水平,再加上作为战略预备队的中央卫戍师的实力,敌我兵力对比达到了1:3。在技术兵器对比上,日军重炮兵部队远在海滩。部队只有随同行进的75mm野炮和山炮算是最猛烈的火力,根本不是国防军炮群的对手,更别提飞机、战车这类先进武器。因此,不论怎么算,敌人都没有称得上的优势和实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