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血色辽阳(4)-《国势》


    第(1/3)页

    思绪仿佛又回到了在讲武学堂相互切磋战术的年代了,郭松龄和李杜顺手找了个僻静角落,就着地上的积雪开始比划起来。

    

    “你看……”郭松龄顺手划起了明山攻防战的示意图,“从地形上来看,明山是关键枢纽,但却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的易守难攻之处,这便带来两个意思,第一,这地方小鬼子是非要不可;第二,这地方在小鬼子看起来要夺取并不费力----特别是,在1o年前有过旅顺2o3高地争夺战后,鬼子已经自认为可以夺取任何阵地和山头,这便是这场战斗的核心精要。”

    “听说你只放了一个团?”

    “明山地盘不大,一个团足够了,其他兵力都在二三梯队。”郭松龄笑了,“别看鬼子有4个联队的进攻兵力,可是只能逐次投入展开,而且又进行了长途跋涉,士气和体力都比不上以逸待劳的我们。当然,一开始我和你的疑惑是一样的,明明我们在兵力和装备上都不逊色于鬼子,可为什么要强调用防御歼敌呢?”

    “是的,都说最好的防御是进攻,你这套防御是进攻的最高境界,我还真是闻所未闻。”

    “迷惑归迷惑,仗一打,我就明白过来了。植初,我告诉你,我们部队是将轻机枪配到班一级的,可是,鬼子没有哇---而且,鬼子死板的很,一个劲地强调重机枪只能用于防御作战,在向山头进攻的时候,根本没有多少火力压制。”郭松龄举起了秦时竹当年讲授的战例,“大帅告诉我们,为什么拿破仑时代的战争排的是密集的作战阵形,而到了普法战争的时候,队伍展开变成了散兵阵形?”

    “哦……”李杜顿时醒悟过来,一模一样地复述了秦时竹的讲课。“从数量关系上衡量,决定攻防作战胜利与否的取决于兵力和火力地密集对比----当兵力密度大于火力密度时,虽然进攻方会付出较大牺牲,但握有人数优势的一方往往能轻而易举地压倒对手,而当火力密度大于兵力密度时,虽然人数多的一番握有较大的火力优势,但不可避免要付出惨重的损失,而且还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在一定的空间里。兵力密度是呈算术级数增长的,火力密度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地,特别是最近2o年以来,火力增长的度远远大于兵力增长的势头,这就使密集进攻成为一种自杀行为。

    

    ”

    “一挺轻机枪,在火力密度上等于一个排的步枪齐射!你说,鬼子怎么干得过我们?”郭松龄笑了起来,“虽然明山打得很激烈。鬼子也很拼命,我们师也有一个连队全部打光的例子,可在整体上,敌我伤亡比例是5:1。”

    李杜点点头:“归根结底,还是你们打得好,够顽强,2o3高地不是让小鬼子用人海战术拿下来了么?”

    “2o3高地有偶然性。那是一个孤立点,明山也好,辽阳也罢,都是有后手的。我进京觐见总统,总统说的话很有意思:为什么说防御是进攻的最高境界,不是说我们就是消极防御。坐等敌人来攻----那是被动防御,我们说地防御,是指通过大势和战略,把鬼子逼到不得不进攻我们的铜墙铁壁的份上,这是压迫性的防御,也是积极防御……”郭松龄给李杜打气,“现在整个中日大战的局面,就是总统说的积极防御。我们在山东战场先胜了一局,又在海上和经济上将鬼子逼得死死的,他不来进攻。便是死局。便是败局,甚至于进攻一般地地方都于事无补。非得用辽阳或者沈阳才能证明自己----这就把压力压在了小鬼子身上!”

    李杜激动地一拍大腿站立起来:“好!兄弟到现在这会,便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么激动呀!”两人说得热烈。丝毫没主意蒋方震和陈宦已经站在他们地身后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