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大局走势(2)-《国势》


    第(2/3)页

    因为这些事情的耽搁,原本4月15.日大军回撤就要举行阅兵典礼的,秦时竹故意拖了2个月之久。意图用时间来冲淡影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秦时竹的努力收到了成效。

    在这个过程中,还生了三件足以令人引起高度.关注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国防部拟定了战事抚恤计划,在大.本营联席会议上讨论时,文官政府绝大多数都不同意,因为总体数额高达19oo万,几乎相当于战事开支的三分之一。国防军在战事中伤亡总人数在3万余,按照原来的规划,差不多人均6oo元的标准,这个标准,老实说不高――国防军一年的平均薪酬都有12o元,战时又是双倍,但财政很难接受这样的数字。甚至于,在议会讨论时,绝大多数议员都是持反对态度的,当然,不反对厚恤,只强调改变方式,要求用诸如免税、分土地、子女免费入学、按月给抚恤金等等的方式加以变通。但这样一来,迅地使军队系统和文官系统产生了矛盾,从上到下一致的声讨。

    第二件事情是,由于战争导致了辽东战区的破.坏与人民流离失所,需要安置,安置费用经过匡算,差不多有1ooo万元之数,这笔钱哪里出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第三件事情便.是,在解围关东州和胜利阅兵式的中间那2个月的时间里,依据约定,国防军接收了胶州湾防务,所有驻守当地的德军被解除武装后听候落,英国方面破天荒地同意由中方安排远洋轮船将这些德国人安排送到德国,英国方面保证不采取敌对措施或行动――如果英国不能承诺,中方则表示,将只接收胶州湾,不解除德**人武装,而将他们都赶到德属租界区,一想起租界区成群的武装德军,英国人毛骨悚然,自然只能允许。

    接收完胶州湾后,军队的心理已经渐渐平定下来,稍微有头脑的都在思考对策、权衡利弊――失去关东州固然有些可惜,但在没有强大的海防之强,拿回来也没什么实际用途,倒不如吧这个烂摊子甩给日本人。

    而第一、二两件事,立刻便在国防军中产生回荡涟漪。在原来的舆论风潮中,激进派和各种国防军貌似是异常同病相怜的伙伴,激进派为国防军叫屈,认为从关东州撤退时彻头彻尾的卖国行径,新“12道金牌”,斗争矛头是指向政府和秦时竹本人的,但在第一、二点身上,这些素来为民众谋取福祉的精英人士忽地又紧扣住自己的钱包了。这种前后立场的差距,顿时让所有人都能脸红。特别是,秦时竹出总统咨文,要求议会将抚恤金数量提高到相当于普通士兵1o年,军官5年薪水的最低控制标准时,几乎遭到了一切力量的反对。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总统咨文明确提出,得益于良好的展环境,全国实业的利润飞增长,要求加征工商临时附加税来解决问题。但提议便遭到了顽固的反对。现在军人从下到上终于能够看清楚所谓激进派的面孔了――一方面让我在和敌人浴血奋战,另一方面有要求抚恤和重建时又不肯出钱。

    几乎是一个脉冲波,原本秦时竹在军内下降很多的威信一下子又提升到了新的高点――士兵能够真切地懂得,谁真对他们好,谁的政策最有利。国民党等少数派费尽心机也要捏造的新闻,在事实面前通常都是浪费。

    为了抚恤金和重建费用,秦时竹居然出总统咨文,而国会也居然干预否定,这种关系立即上升到了世人关注的地方,甚至表现为公开的论证。而解决这个问题,十分地负有戏剧性化。第二财政、沈麒昌的辽阳实业表示,愿意承担8o的重建费用和经济损失,由辽阳事业捐赠给国库也行,由国家开具专门的特殊国债也行,总之一句话,国防军保住了辽阳控股的产业,辽阳方面是绝不会吝于投入的。

    这就创造了先例,各党派人士还在纳闷,命令就如期出台了。更让人叫绝的是,一下子承担3o万亏损的辽阳实业出了安民告示,表示将原有的各种原料供应提供的价格提升5,这当中的5就用来弥补这个空白――这几乎就是好等于向全员企业征税了,偏偏几乎所有的战略物资都控制在辽阳控股手中,做些调整,也再正常不过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