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9章】 北方战争(44)-《国势》
第(2/3)页
不幸的万幸在于。布尔什维克没能和中国形成妥协,在拿下鄂木斯克之后,军队的进攻方向直接指向了中国,这个时候,协约国阵营是一片窃喜,英美两国的驻日大使,都接到了本国的训令——必须用最明确无误的态度警告日本,不能在中国与布尔什维克作战的时候有任何愚蠢的行为。
这就够了!起码,在鄂木斯克政权倒下之后,东线还有对付布尔什维克的尖刀。西线的波兰战役之后,再找合适的代理人已经殊为不易了,现在的局面哪能不珍惜?
而秦时竹所谓的好处,便是希望利用协约国这个心态,一方面确保自己有较为稳固的后方——虽然指望日本不捣乱是不可能的,但是日本只要不太出格,后路就安定了;另一方面捞取一些政治经济上的好处,秦时竹知道,以朱尔典为首的一批人,很想打一场列强出钱出枪,中国出人的代理战争,这中国不会也不屑于去做,但在前期目标一致的情况下,他不介意去博得一丝好处,哪怕弄个烟雾弹也行,吓唬下布尔什维克就好。
第二天,战事讨论到了深入的阶段,围绕着具体战术安排,达成了近乎一致的意见,秦时竹最后总结道:“在进攻还是防御的问题上。我的意思是攻势防御,亦即带有主动出击意味的战略防御。红军这次投入战役的人马,骑兵占了很高的比例,这种机动力高于我们的情况,使得再次强调防守第一的方针有些难以执行。毕竟,西伯利亚沃土千里,处处都有战机,我们分兵设防,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倘若不分兵,又会有被敌人切断交通,分割开来的危险,所以,既要防御,又不能消极防御,而要带着进攻态势趋执行战略防御——这次战役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垮布尔什维克,而是为了给他们一点教训。第二,至于杀伤还是地盘,我认为两者都要并重,但是,也不必全歼,或者说要推进多少,只要能够达到目标。将来能够将鄂木斯克以东与中亚串联起来,我们的战略目的就达到了。布尔什维克不好打,特别是眼前的这支红军更不好打;第三,在时间问题上,我们是占有优势的一方,但是也不能太过放松和谨慎,一旦让布尔什维克在鄂木斯克立足阵脚,这情况就不好玩了,将来我们不得不面对兵容更甚、危机更严重的局面,那北线几十万大军倒真的会被捆绑住手脚。”
就在国防军大本营深入探讨的时候,布琼尼所部也在进行战术研究。在拿下鄂木斯克,消灭了这个一直与布尔什维克敌对的政权之后,情况并没有缓解,面临的压力依然巨大,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消灭国内敌对政权后,国内民众已经失去了赖以支撑的代理人政府,所有外国干涉军的行为,都可以视为对俄国的侵略,可以鼓起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但即便这样,还是有大批民众开始逃亡,尤其又以通过西伯利亚铁路逃亡中国居多。高尔察克虽然在军事上毫无作为,但在政权临终的时候,还是率兵丝丝顶住红军的冲击,让大量的民众通过西伯利亚铁路东逃,进入中国境内。
虽然鄂木斯克政权与中国政权关系一般,但面对蜂拥而至的白俄,大本营经过商量,决定接纳这批人员,唯一不同的是,必须要解除武装,然后在中国方面的押解下以难民身份入境,到指定地点居住,在此期间,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但生命和财产还是安全的。
至于指定居住的地方,则是哈尔滨专门划出的区域,在这一点上面,中国政府的举动博得了协约国一致的赞同,认为发挥了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于暂时限制自由,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逃难到别的国家,自然要接受别国的约束,更何况还有反谍、反布尔什维克渗透的意义,更是轻易马虎不得。
事实上,流亡中国的白俄。大都是俄罗斯民族中的精英分子,包括了中高级教会人员、艺术家等知识分子、有产者等等,在这个奇妙的队伍里,信仰和价值观未必相同,但有一点是类似的,对布尔什维克感到恐惧和害怕——特别是自由派知识分子,对布尔什维克更是咬牙切齿。把他们接纳进来,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一支对付苏俄的潜在势力,另一方面也在扼杀苏俄的创造力和民族精英。而且,一旦有这样的队伍存在,对苏俄国内存在的异己势力而言,更是一种感召。
穿越组深知,苏俄与布尔什维克的存在,不是几个月、不是几年,而是很久,必须有打持久战的精神,俄国这个国家,最容易从内部瓦解,用武力、用侵略,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平演变。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在面临巨大的外部考验时,中国人民也能团结起来,一旦外力消失,就开始内讧。
或许,一个持久而深入的敌人才是其中的关键!
布琼尼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脑子,甚至,很多人认为,布琼尼在政治上表lou的笑话,不能视为低能,而更是一种韬光养晦的手段——这家伙,聪明着呢。
眼下,他眉头紧皱,若有所思,半晌之后,才抬起头道:“同志们,这场战役该如何进行,你们有主意了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