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0章】 北方战争(45)-《国势》
第(2/3)页
这就是政委的长处――伏罗希洛夫先是在军事上说明进军中亚的困难,又在政治上阐述了进军中亚的必要性。这么一说,众人都明白过来,这不仅是任务,而且还得不折不扣执行到位。布琼尼咳嗽了一声,意思不能再这个话题上纠缠下去了,众人都是体制众人,自然知道无法质疑中央已经形成的决定,更何况这个决定不是一般人的决定,而是托洛茨基和斯大林两位最高领袖。除非你不想活了,才会大着胆子说不。
话题再次转移到当面的中**队上来。
“怎么样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速度和交通对付中国人呢?”会场陷入了沉思。
按照作战计划,至少要打到赤塔附近,离开西伯利亚铁路沿线进军,直扑赤塔固然也是一种选择方式――200年前,哥萨克们就是这样向远东扩张的。但是。时代不同了,如果不顾后方,不顾侧翼,直接扑向赤塔的话,很可能被在赤塔以逸待劳的中**队迎头痛击,到时候,不但赤塔无法拿下,而且会将主力陷进去,而到那时,抛弃了后勤和补给的骑兵第一军才是一个噩梦。况且,在集团军里面。虽然骑兵的比例很高,但是步兵仍然占有大多数,在冲击赤塔中,步兵的速度却提不上来,容易形成拖节,光kao骑兵,没用。
“我认为,既不能按部就班地依次进攻当面敌军,也不能拖离太远。按部就班地进军,容易给中**队形成依托地形和交通线逐次抵抗的便利,战事必定会大大延长,我们付出的代价也难以承受。倘若跳跃太远,则部队之间的间距就会太大,不能形成有力的重兵集团,最好的办法是,跳过当面敌军强大而又完善的防御体系,转而在他们的交通线上寻找机会。长达数百公里的西伯利亚铁路,中国人绝不可能处处分兵把手,即便分兵,也不是我突击集团的对手。“
“好主意。”罗科索夫斯基赞同这个观点。
伏罗希洛夫似乎也赞同这个作战方法,但他不敢确信,而是用征询的目光问到:“布琼尼同志,你看呢?我倒觉得这是正确的作战思路。”
布琼尼如何想不到中间的关节,在华沙之战以后,他是极力发对跨越国境进行作战的,认为会蕴藏着说不清的困难,至于布尔什维克中央一再叫嚷,托洛茨基一再宣称的席卷全球的“无产阶级革命”根本就没有形成。红军依然是孤军奋战,面前之敌人已经如此棘手,再转向中亚就更为困难。他原本以为,到达鄂木斯克之后,能够进行就地休整,从长计议,一边进行彻底的恢复,一边防止中国人的反扑。但显然,自己的态度不对中央的胃口――太保守了。
“同志们,我赞同你们的观点。我认为,具体的战役设想可以这样。”布琼尼的头脑一点都不笨,在几个转眼间,已经琢磨出来完整的作战思路。
“我们可以先依kao骑兵的冲击力和机动能力进攻中国防线的重要支撑点,同时,在中**队的必经之路上进行布防,如果中国人进行追击,则他们追击的部队将成为我们的猎物,如果他们不追,则那些支撑点可以成为我们进行下一步行动的出发点。至于支撑点的选择,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后勤和补给基地,可以迅速提供给我们足够的补给品,另一个支撑点的选择,则是在防线上占有中心位置或者有利地形的地方,可以打破中国人的防御体系……”
“妙极了,就这么办。”炮兵主任当即拍手称好。
“中国素来以计谋百出、诡计多端而著称呼,如何能够瞒过对方?”铁木辛哥问道,“单就骑兵突袭支撑点尚且还可以办到,大量部队进行伏击,却不太容易,如果我们的意图提前暴lou,则非但前面奔袭的骑兵会有很大风险,后面的步兵更是会遭到重创。”
罗科索夫斯基回答说:“铁木辛哥同志所谈到的问题确实存在,不过我没有那么悲观。刚才已经强调了速度和交通,那么战役的关键也就在这里。中国人掌握着铁路沿线,单纯论起运兵能力,超过我们。但中间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判断,知道我们会袭击何处。倘若中国人离开铁路,和我们进行追击战的话,则他们的速度优势不复存在,甚至比我们更慢。而漫长的铁路线,可以视为支撑点的地方很多,每一个都加派足够的兵力是不可能的,必须有一个判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