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章】 最长的一仗(2)-《国势》


    第(2/3)页

    “不,不行。困难需要自己克服,库利克同志……”伏罗希洛夫站出来做工作,毕竟,得罪人的差事不能让布琼尼一个人做,“每一个骑兵都要投入到对中国人的战斗中去,不能再分散兵力,如果实在不行,我看这样,指挥部里那些不直接上一线的军官同志,可以把马交给炮兵暂用,是暂用,库利克同志……”

    “好吧,也只能如此了。”库利克嘟囔着,“该死的中国人,一定是得到了什么消息,居然掉头就跑……”

    布琼尼眉头紧皱,他忽地想到,倘若炮兵移动时中国的飞机前来轰炸怎么办?步兵相对隐蔽容易,找个地方一躲就是,可炮兵的那些大炮实在太显眼了,他对库利克说了自己的担心,后者毫不在意地说道:“不必担心。布琼尼同志,我会让小伙子们做好隐蔽工作的,我们的火炮没那么容易被敌人发现――再说,敌人慌忙撤退,即便有轰炸,也会首先招呼我们的步兵,炮兵在短时间内还是相对安全的。”

    库利克原本看不起飞机,认为没啥了不起,在与国防军交手几次吃到苦头之后,变得收敛了一些,但是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这也怪不得他,这个时候除了中国有完整的空军理论之外,所有其他国家都还在摸索之中,伟大的杜黑《制空权》依然还只是一个起头罢了。

    这边着急追赶,另一边却不着急撤退。

    从本来的部署来看,即便在湖边就地防御作战,国防军也不见得会落于下风,但出于打破敌人部署,积极调动敌人的考虑,蔡锷定下了撤退的策略――希望能用这种策略营造出我军已经变更作战部署,吸引敌人上钩的假象。他知道,红军必定在周围布下了天罗地网。眼见国防军急着要钻出去,任何可能的本能反应便是变更部署、粘上去不然“跑”。殊不知,这样一来,国防军的真实目标便实现了。

    因此,撤退从大的层面上看很急,稍一lou头,就往回缩,但在战术层面上,却是有条不紊,各部队依次掩护,逐次撤退。硬生生进行撤退演练。全体官兵都知道这是诱敌深入的计策,不但没有任何士气下降反而觉得在后面追赶的红军蠢笨如牛。

    虽然红军的速度很快,但红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部队被拉成了一条直线,冲在最前面的尖兵部队疲态毕现,虽然红军轻装上阵,不比国防军有众多的辎重,但毕竟距离隔在这里,要想缩短差距,构建包围圈,必须付出比国防军更大的代价。空中侦察的结果也显示,原本的预设战场向南偏移,起码偏移了40公里以上。这中间,还有逗你玩的意味,越来越长的阵线,正逐步将红军拉开梯队差距。倘若只是为了突围而去,那就是最好的时机,只要稍微一用力,就可以穿出敌人的包围圈。但是,包围圈里的国防军志不在于此,他们要的是满盘皆赢,因此必须以自身作为诱饵,眼看追击的部队日益稀稀落落,撤退的部队便十分配合地加强休息,放慢撤退速度,始终让红军感觉追上去是容易的,也许再咬咬牙就成功了。

    至于包抄部队的行迹,更是装作不知,空军每天除了例行的侦查之外,就是暴lou在外面的软目标进行杀伤,但杀伤也限于点到为止,没有骤下狠手,用蔡锷的话说,“下的太重,敌人不上钩怎么办?”

    等整整追击了一天之后,各部队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国防军撤退必经之路的当面。活跃着红军的快速部队,他们刚在国防军全面撤退之前堵截了道路,而国防军也已经完成了调动部署,截下来的工作不是继续南撤,而是进行原地固守,准备打一次非标准心态的防御战。

    大本营总结的第一个教训就是,防御比进攻更能有效对敌进行杀伤,因此,能将进攻战打成防御战,不但可以充分展示国防军的威力,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另外,进攻途中,对红军庞大的作战集团,难免有力不从心、顾此失彼的现象,现在情况反过来,国防军3个步兵师就变成磁石一般,能够吸引敌人如同飞蛾扑火一般地飞过来往钢板上撞,为后续的装甲部队提供充分的调整空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