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章】 一五计划(5)-《国势》
一五计划(5)
虽然一五计划已经定了下来但秦时竹仍然没有掉以轻心。
“谈经济运行似乎是非常微妙的事情但如果从具体事例入手就很容易明白。这次一五计划将市政建设纳入了计划市政建设的重点首先就是道路设施城市里各种各样宽阔的马路建立起来小汽车就会有用武之地富人们便会去买小汽车数量多了便会拉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车子开要烧油要换轮胎还要维修、保养有人会说坐小汽车的人多了轿夫就会失业这当然是对的但也要看到司机、维修工的新行当就冒出来了这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对地方zhèng fǔ来说小汽车多了自然车牌税也多了炼油厂、轮胎厂、机械厂发展了有关工商税税收也多了表面看先期花了血本去修路但修路的投入只是一时后面的发展却是生生息息――这就是一个好的循环。以小见大我们就要在全国范围、全行业范围推广这种模式搞大循环。”
他最后阐述道:“一五计划最大的难度不在于产量――产值很容易搞去但没有循环的产能扩张没有意义。我们要求的不是虚假的数而是国民经济在更高层次的平衡我们的工业水平要与世界接轨要与主要工业国相匹配要随着北疆大开发(指从俄国夺回的土地非原北疆巡使管辖范围)、各城市市政建设等举动进一步拓展。重中之重就是市场一方面要保证我们国内的市场不被进口商品所占领一方面又要努力拓展国外市场。从工业立国的角度来说我们首先要全面实现进口替代其次要挑选有针对性的产品实现出口导向……”
秦时竹意味深长地说道“一五计划成功的关键当然是经济问题、财政问题但政治和军事却是保障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会向欧美摊牌告诉他们虽然巴黎和会拒绝了我们正义的要求但绝不意味着中国人永远会受列强的欺凌。”
这句话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下去一块大石头所有人都明白秦时竹强硬的执政风格也目睹了一场又一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战争大家不明白这种表态意味着什么具体措施但有一点可以确认总统对列强的态度是不满意的或许在将来还有一场又一场的战争等着。
唐绍仪的眉头皱了起来他本能地想表示反对但忽地又想到自己在经济问题的反对没有收到成效在政治更加不宜反对――没有人能够挡得住拿破仑怎么想他的嘴唇动了动最后还是紧紧闭了嘴巴。
1920年12月27日中国zhèng fǔ公布了除国防以外的一五计划整体建设纲要不但明确今后几年的重心工作是“发展经济、造福民生”而且重申了关于中国执行“门户开放”政策愿意在互惠互利基础与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内容同时以zhèng fǔ名义向列强(主要是英法美)提出照会正式提出德国资产的购买计划同时要求启动双边会谈以期进一步解决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是被巴黎和会拒绝的要求)。这些一揽子的声明、件、政策与照会被概括为“一五计划总宣言”被后世历史学家认为是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命运开始民族崛起的总宣言。
对中国的总宣言西方各国的心态当然是异常复杂的就美国而言自然是积极响应因为无论是一五计划的工业化内容还是资产购买计划无论是坚持“门户开放”政策还是进一步开展双边会谈都符合美国人的利益与要求都契合美国人的胃口。特别是由于威尔逊在欧洲事务的失败他所在的mín zhǔ党在大选中惨败虽然威尔逊的任期还有两个月但即将接任的共和党人哈定总统迫不及待地表示了欢迎并宣称这是构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和平稳定繁荣”的基石。
英法对中国的态度是异常矛盾的一方面他们以酸溜溜的心态注视着中国的发展作为大战的胜利国虽然他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几乎奄奄一息不得不从远东收缩甚至于被迫放弃对全球事务的干涉对中国的崛起是本能地猜疑;另一方面中国提出的资产购买计划又恰好解了英法燃眉之急。作为大战的主要成果国际联盟组成之后美国拒绝加入由英法把持的这一国际机构并加大了逼债力度中国代表团许诺的10亿英镑无疑具有非凡的吸引力。
日本的态度自然是极度震惊的在山东问题未能得逞之后日本偃旗息鼓了不少日子随着欧战结束日本经济状况有所豪装军部又开始蠢蠢yù动特别是原敬内阁台后因为米sāo动和经济危机额外支出4亿日元用于解救经济进一步压缩了军费开支导致了军方的极度不满。而一五计划的提出更让日本方面看到了被全面压制的未来无论是技术还是产量一旦中国完成工业化日本将不再是中国的对手。因此压制中国、遏制中国成为日本的重点领域甚至日本方面提出不要拍卖德国资产转而让这笔资产的效益来偿付英法损失的建议。虽然为英法所断然拒绝但却充分暴露了日本的狼子野心。
事实英法事先与中国商定的付款政策还是非常苛刻的:一是全部要求以美元或黄金支付以便与英法欠美国的债务相互对冲规避汇率风险;二是要求在拍卖成功后首先支付25%在拆卸完成后再支付25%剩余一半在5年内付清不加收利息如果5年内无法付清则为清偿部分加收每年6%的利息;三是要求拆、装、运等各个环节由买家自理英法不介入但会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保证。换而言之如果德国人搞破坏明着损坏设备英法是会出面干涉的倘若德国人只是不配合或者拆下以后安装起来没法发挥功效英法是不管的――买回去究竟是宝还是一堆破铜烂铁全靠个人造化了。
如果没有事先与德国人的沟通这些条件当然没法应承下来的但在确保德国方面一部分利益再加一五计划揭示的庞大国内需求后有关条件便顺理成章了很多。得益于夏海燕等人的先期工作德国工商界不但整体对此表示认可而且还有意识地根据中国方面的要求压低了一部分价格以便于双方更好的分配。
在1921元旦以后陆续开展的资产拍卖中日本大型财团如三菱、日产等公司也加入了争夺的行列甚至背后还有军部授意哄抬价格逼中国人出血的指令。但中国代表团早就做了相应准备在最开始几次较量中先将价格抬高后竞得然后又放弃表面看似乎损失了保证金但却是不折不扣的狠招。根据拍卖规则一旦出价最高者放弃就由出价第二者购得。但日本人并不是真要这些设备无非是哄抬物价而已自然也只能放弃多弄几次以后就形成了流标。北方集团赔的无非是从伦敦期货市场赚来的回吐一小部分而已而日本方面就不折不扣是大出血了。
英法不是没有明白人自然清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日本不是诚心购买无非是根搅屎棍后来忍无可忍干脆在前期投标的基础直接估价变卖连拍卖程序也懒得走了。而在德国方面的配合下机器、设备拆解异常顺利每天都有满载着机器与技师、熟练工人的大型货轮从汉堡启程。欧战结束以后原本红火异常的海运一下子就冷清了下来但随着这一历史性的拍卖远洋货运居然还支撑了较长时间的景气。各国将人员和设备从德国运到中国再从中国运载粮食和药品到欧洲――虽然中国已经履行了承诺将对付西班牙流感的药品专利售予各国但各国药物生产水平一时还提不去远东运来的药品仍然有比较大的需求。
整个迁徙过程整整持续了27个月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迁徙过程中中国方面一共拍得了价值12亿英镑的设备与资产占据了整个德国战争补偿的70%以倘若没有这个因素即便出价30亿英镑都不一定能够成交。与庞大设备体系相映成趣的是有超过3000名德国大学教师、高级知识分子、中高级军官超过1万名工程师、技师、专业军官以及接近10万人德国(包括一部分奥匈)熟练工人连同他们的家庭一同迁移到了中国。
这么庞大的移民规模除了中国国内向东北、漠北屯垦移民外就没有可相提并论指出即便从历史的角度衡量在匈奴、蒙古西征之后欧亚大陆如此规模的人口迁徙也是绝无仅有不啻于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