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名士攻略-《三国大名士》


    第(2/3)页

    那肯定是不行的!

    因为人家诸葛亮也是抱团的,身边名士朋友一大把,哪怕他是隐居不出,也有人把他推销出去,否则刘备连他“卧龙”的名号都没听过,还哪来的三顾茅庐?

    还有郭嘉,也是戏志才死了之后,荀彧向曹操举荐的,至于其他很多谋士,基本也都是这样的情况。

    正应了一句老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名士抱团的好处可谓是相当显著。

    但这却阻止不了徐康单干的决心,所以他开始仔细思索起来。

    “以当今的价值观来说,名士讲究的就是德才兼备,但是我不懂兵法,政治军事都不擅长,所以必须名声上出彩才行!”

    在后世,名声好的人固然也会被人赞赏,但是却不能作为立身的资本,但是在东汉却不然。

    这个时代非常注重名声,如果名声败坏,轻则前途尽毁,重则性命难保!

    就拿“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来说,他作为孔子的后人,本来随便浪的,却因为说错了一句话,而招来了杀身之祸。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父与子之间,哪有什么亲情?追究其根本,不过是情与欲的产物而已。母与子之间,又怎么论呢?就好像是把东西寄放在瓦罐中,拿出东西之后,两者就不存在什么关系了。

    像这样言论,哪怕在后世都会惹人反感,更别说在以孝治国的汉朝了。

    而曹操本来就对他的嘴贱不爽,所以在他说出这番话之后,就以“不孝”和“辱没圣人”的理由把他处死了。

    这就是典型的祸从口出。

    而刘备恰恰和孔融相反,他就很懂得经营自己的名声。

    也正因为有了仁义满天下的名声,才能引得天下有能之士前来投效,就连他在逃难的时候百姓都愿意跟着他,为他后来的蜀国霸业奠定了坚实的民众基础。

    由此可见,名声在这个时期有多么有用了。

    有了刘备这个先例,徐康就等于找到了风向标,他决定要向刘备看齐,把“仁义”打造成自己的标签!

    想到这里,徐康顿时就咧嘴笑了起来。

    “嘿嘿,既然要标榜仁义道德,没个响亮的表字怎么行呢?看看人家曹操和刘备,一个叫孟德,一个叫玄德,我也得取个带‘德’字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