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学乡[下]-《汉生指南》
第(3/3)页
――――――――――――――――――――――――――――――
“幼安,这样可不行呀,朝廷自有制度,怎么能让你来负责呢?”
曹操朗声笑道,他是个很有魅力的人,与管宁认识不久,便已经颇为熟悉了。曹操对办学很支持,他自己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但是,对于开支不经过他手,由刺史府的劝学从事直接管理,曹操的意见很大。刺史不过是个监察官,这不是他的权限,曹操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当然,曹操倒不会以为张涵想要图谋不轨。士子们来自天南地北,又不是张涵的人,也基本没有崇拜张涵的,他们不可能教育学童们崇拜张涵。最终得利的,还是大汉国。说句不客气的话,张涵勾结宦官便玷污了自己的名誉,他安民兴学,会提高他的声誉,却不能掩盖这一污点。如果张涵想造反的话,收买民心,招募士兵,绝对比教育小孩子,更有前途。
张涵不是不明白这一点,但他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即便没有这个,张涵也依然会推广教育。在大汉国的教育里,文武兼备本是常理,张涵又有意为射箭、技击和蹴鞠提供了少量器械。从这一点来说,以后至少青州军的兵源素质会更高――这就值得了。
管宁有些头痛,在诸郡国里,济南相曹操最支持办学,却又最为固执。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正当他想说点什么,一阵朗朗读书声吸引了管宁的注意力。
“怎么样?没有克扣你的钱吧?”
曹操停下了脚步,看着这间宽敞崭新的茅草屋,脸上不觉流露出几分自豪。有了不其的讲师和管宁带来的书籍,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他在济南国十个县里,建立起一百八十座学校,新入学的孩子超过了七千。虽然课桌是木头桩子,学童大多使用沙盘……
管宁也不禁微笑起来,这些孩子多半不能一直读下去,但毕竟有了读书的机会,也许今天看到的学童里,将来会出现几位大师……
趁着管宁高兴,曹操抓紧有利时机,终于说服了管宁。在济南国,各级学校的管理,有曹操统一负责,而管宁只负责监督钱粮的使用。
中平三年(186年),在管宁的努力下,青州新建立学校二千九百所,新入学孩童超过十万。其中,一半的学校,是建立在流民屯中的――那里张涧说了算,执行起来更容易。这些学校从事的,都是最基础的教育。用张涵的话讲,数量上去了,再说质量。
手机问:httpp电脑访问: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