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三章 免税-《汉生指南》


    第(3/3)页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孙坚是长沙太守,越境讨粮,给是人情,不给是本份,怎么也轮不到他处置南阳太守。说白了,一样的乱臣贼子。

    张涵能够免除两项税赋,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有所依仗。青州每年的田租税约在600石上下,而张涵没收了宦官、何进等人的田产,接管了皇帝的私田,再加上流民地屯田,他手里的官田超过二十万顷――青州第一大地主,亩产量在三~四石,五成;千一百万石。正因为有了这笔收入,张涵才有可能免除田租。

    注意,张涵免除地是每年三十税一的官方田租,是对农田征收的赋税,而这五成才是字面意义上的田租。而这五成租,张涵是不可能免除的。不患贫患不均,青州人嫉妒流民,并不是好事。张涵是要争取民心,并不是要拉一派打一派。激化青州人与流民间的矛盾,那就得不偿失了。

    至于徭役的免除,也类似于此。每年涌入青州的流民,都在四十万人到五十万人之间。张涵把他们编制成流民屯,却不会立刻有土地安置他们,需要他们自己去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一般地说,流民会在统一指挥管理下,服一到两年地劳役。然后,才能获得自己那一块租来的官地。也就是说,张涵并不需要青州人服徭役,便有人手可用。

    当然,这不等于说,免除了田租和徭役,对张涵没有影响。张涵收入多,开支也大。每年未安置流民,就需要消耗七八百万石粮食。简而言之,张涵越富有,他就觉得自己需要更多地钱粮。这与后世,越有钱的人,越觉得自己穷,是一样的悖论。只不过为了收买人心,张涵觉得这笔代价是值得付出的。

    除此之外,张涵还努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青州粮食的亩产量。节流不如开源,要改善民生,光凭免税是不行的。

    从年初开始,张涵就从不其招募了大批人手,分派到各县各乡担任力田。

    力田与乡三老相似,没有秩禄,没有官衔,姑且算是乡里的小吏。力田就是善于种田的人,他的主要职责是劝农种田,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不过,现在担任力田的人,基本已起不到设置之初的作用了,只是入仕为官的途径之一。

    到不其读书的士人们,自然不会愿意去做这样的小吏,张涵也不可能为之提供很优厚的待遇。因此,所招募到的人员,差不多都是张家的下人经由不其镀金的。

    力田是不需要具备多少知识,粗识文字,知道一些礼仪,日常与人打交道不会漏馅就可以了。所以,张涵只从流民屯中抽调了六十五个屯长来负责此事。每县一个屯长,下到每个乡里的,则都是家中的下人了。

    不过,这些年来,张家中的基础教育一直没有放松,这些人也多是从中挑选出来的矫矫者,都是二十几岁的年纪,有过一些工作经验,除了礼仪粗疏些儿,不类良家子弟外,倒也没有什么大的破绽。

    这些力田多半会与各地学校的先生,同住在一起――假如有的话。如果没有,他们还会兼任一段先生,教小孩子们简单的文字和计数。至于推广的耕种方法,张涵并没有加意限制,准备的《?胜之书续补》里,除了先进的农机具外,基本都包括在内了。

    张涵准备租用原力田家的土地,进行耕作,即通过示范田来推广农业技术。不过,即便如此,没有五~七,州普及。

    张涵动用了如此多的人手,也还需要这么长时间,所以,他并不怎么担心农业技术外流出去。等到各地区了解这技术,再推广下去,青州兵造都打过去了。

    手机问:httpp电脑访问: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