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绥远省-《大明世祖》


    第(2/3)页

    内阁三人组一阵茫然,旋即意识到,皇帝这是针对灾荒瘟疫而做的应对措施。

    作为权力的中心,内阁的屁股天然就偏向于中央和皇帝,脑子里立马就呈现出利弊。

    利处很明显,能够有效的遏制灾民的出现,从而维持社会稳定,使得地方长治久安。

    毕竟几千年来,地方上一直以邻为壑,只要灾民不来自己这,一颗粮食也不会往外调,甚至会故意引导灾民去邻县。

    不是自己乡人,救济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一遇到灾荒,必然会派钦差大臣,不然各地物资根本就用不了。

    弊端,则是地方权力的增扩,不利于中央集权。

    而在天下安危和权力之间,内阁选择了权力。

    “陛下,可在各省设赈济局,由布政使统筹指挥即可,巡抚大可不必亲自兼任。”

    “布政使掌握地方藩库,可就近行事。”

    阎崇信立马提出来妥协方案,得到了内阁的认同。

    “不妥!”朱谊汐思量片刻,立马否决了这项提议:“布政使权力不够,不足以第一时间安抚灾民。”

    “再者说,两名布政使,左右掣肘,很难担负重任。”

    与清朝一省一布政使不同,大明的布政使,每省各有左右两位,分别负责数府的民政。

    这也是地方三司推诿,行政低下,朝廷不得不委任巡抚的缘故。

    “陛下可裁撤布政使为一位。”

    这时,张慎言毫不忌讳地说道:“内阁所忧虑的,不过是巡抚权力滋长,对朝廷不利,既然如此,不如让布政使合二为一,从而制衡巡抚。”

    “妙哉!”赵舒忍不住赞叹:“大小相制,又恢复入原来的境况,地方又平衡了。”

    说着,赵舒怕皇帝不准,直接拱手道:“早在建文时,地方布政使就裁撤至一员,其早有先例,再者说如今天下初定,高官本就稀缺,裁撤之后并无大碍。”

    集权又分权,看起来矛盾,却是极为现实,不可缺少。

    既然影响和阻力不大,又适合形势发展,朱谊汐一口应下:“内阁草拟个章程出来。”

    “不过,赈济局由巡抚担任,布政使任副职,由二人共同掌舵,才能同心协力,互相监督。”

    “陛下圣明。”三人互相望了望,这方法可行。

    事毕后,朱谊汐坐上御辇,这才反应过来,不知不觉又对地方进行了一番变动。

    各省由巡抚的一家独大,变成了布政使与巡抚的大小制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