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教化之道-《大明世祖》


    第(2/3)页

    但这好不容易空出来的生存空间,可不是给他人做嫁衣的。

    “迁民之事,看来得抓紧了。”

    朱谊汐心中念叨着,决心日坚。

    而接着往下看,则是吕大器对蒙学的构想,其言语:

    “军户之中,孩童除舞刀弄枪,务农为佃外,几无他途。”

    “在江南等地,民间社学虽然不多,但到底是还是有的,而军户中却寥寥无几,边镇更是鲜有传闻,军户子弟启蒙甚艰,数倍于寻常百姓,举业艰难……”

    在明朝,军户是可以参加科举的,都是良籍。

    士农工商,除了商人和贱籍之人,都可以为考科举,鲤鱼跃龙门。

    如李东阳,高拱、张居正等,就连盐户子弟,都出过15个庶吉士。

    有专家统计过,在明代1千多名庶吉士中,农户子弟620人,军户子弟333人,匠户子弟37人。

    景泰年间至后,每100个进士中约有30个是军户出身。

    但这些只是内地军户,边镇的军户,可是惨不忍睹,粮食有时候都无法保障。

    普通人看到朝廷开疆拓土舒服了,但对于那些军户们来说,来到这贫瘠之地,后勤都无法保障,简直是要命的地方。

    而到了满清时期为何可以了?那是因为驯服了蒙古人,采取了自治羁糜手段。

    像是伊犁将军,乌苏里台将军等,基本上只是协调那些部落,象征性地驻扎几千人。

    明朝就不行了,光是山西大同,就驻扎着五六万人,补给压力太大。

    乾隆平定准噶尔人,补给压力太大,无法驻兵镇压,索性就一股脑地就给屠了个干净,去了根。

    所以,朱谊汐在收服漠南蒙古诸部后,就要求千户、百户必须建立寺庙、学堂。

    蒙古人要么读书,为大明鞠躬尽瘁,要么去当和尚,为大明向佛祖祈福。

    剩下的就放羊,给大明经济做贡献。

    “所以,效仿漠南,广设社学?”

    朱谊汐摸了摸下巴,思量起来。

    对于社学,他倒是乐意去弄,但朝廷在钱财方面能抗住,读书人却不好找,即使是启蒙老师,也是稀缺的资源。

    当老师才几个钱?随便去操持算盘当账房,一年赚得多了。

    “这可是个难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