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治水-《大明世祖》


    第(2/3)页

    「好了,逗你们玩的。」贾史氏这才收敛起笑容,然后从腰间的荷包中掏出一对护身符,交给了史鼎、史鼐。

    「京中疯传出兵的时候,我就知道咱们家必然会出动,我的两个哥哥怎么会耐得住寂寞?」

    「这是两天前为你们求的护身符,好好戴着,平安归来……」

    京营二十万人,其中的消费力,堪比二十万户中小地主。

    甚至比地主都强。

    地主们因为吃喝拉撒都依靠着土地,所以购买力并不强,而京营则不同,他们基本上都是脱产军人,一切的柴米盐油都要花钱购买。

    同时,近七成的京营兵卒拥有勋田,每年或多或少都有所补益,再加上每月两块银圆的月饷,京营二十万子弟的生活强上大明大部分人。

    可以说,在绍武年间,京营子弟是幸福的,富裕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京营此时此刻算是大明最忠诚的一部分人了。

    出征在即,即使军中补给辎重较为完备,但京营家属们还是采购了大量的杂物过来,保障其途中安全。

    金疮药,鞋,是最受欢迎的两项东西。

    金疮药自不必提,在战场上医疗资源总是紧张的,这东西再多也不会嫌少。

    而鞋,则是战场最不起眼却又最重要的东西。

    所有人对待战争,第一眼永远看的是着甲率,然后就是粮草补给,但实际上,鞋的损耗极大。

    在每天三十里的赶路中,草鞋只能坚持三天,步靴只要持续十天就会被磨损殆尽。

    所以,古代大军一旦向南行军,赤裸脚底的军队立马就会遭受重创,南方的草地遍地是危机。

    大军自然也不可能无限量供应鞋子,只能让士兵们多带几双,以免影响到作战。

    京中持续地酝酿,不过草原上倒是出现了难得的景象。

    由此,反而印证了一件事:今春,两军不会开打。

    饿了一个冬天的牲畜,急需要草料补给,骏马也掉膘,现在这不是一个作战的好时候。

    显然,满清也明白,这时候作战即使赢了也是惨胜,掉膘的战马一年都不一定能养回来。

    这真的会便宜到明人。

    由此,京营出兵也就不急于一时,开始有条不紊得进行着。

    就这样喧闹了一个多月,直到三月初十,三万骑兵,两万步兵,好整以暇地向西北而去。

    他们将迈过内长城,跨过张家口,抵达归化。

    从星罗棋布的村庄原野到点点蒙古包,白色成片的牛羊,这是战略性的一步棋。

    而紧随其行进的,则是三十万民夫的转运。

    坦率的来说,十万民夫是无法应付五万大军的,所以内阁又不得不加急征集了二十万人,直接付出了一百五十万块安家费。

    代价极其昂贵。

    而真正意义上背负运输重担的,则是牛。

    没错,就是牛。

    草原上的迁移,逐水草

    而居,实际上担负主力的从来不是马,而是牛。

    牛对于农民来说是命根子,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也同样是命根子,因为蒙古包就在牛背上。

    这次从察哈尔、绥远两地,征集了五万头牛,以及两万牧民。

    毫不夸张的说,一头牛能背负五石粮食,五万头牛就是二十五万石,扣除一些路上吃喝损耗,抵达归化后,起码能剩下十万石。

    而三十万民夫,则分段且接力而行,省得路上被累死,也能节省点粮食消耗。

    保守估计,从北京城运一百万石粮食过去,抵达归化后,一千里的路程,最多剩下二十万石。

    一比四的损耗。

    内阁作出预估:若是战争持续到年底,朝廷仅仅是粮食上,就会支持近千万石。

    好家伙,要是没点库存,直接就空了。

    这也难怪汉武帝时期,打完漠北之战,整个国家就十室九空,百姓都逃亡了。

    ……

    北京的百姓为草原战事焦虑的时候,淮河地区,则陷入到了一片紧张中。

    自去年入冬以来,河南、安徽等地气候极其的反常,要么就十天半个月的不下雨,要么就大雨倾盆。

    三月份,按照道理来说应当是春雨贵如油的时间,但在江苏百姓看来,这油实在是太多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