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富余-《大明世祖》


    第(2/3)页

    因为对于地方官开说,考成法悬在头上,赋税、诉讼、丁口等事宜中,其他的还都可以糊弄一下,唯独赋税最难。

    因为这是真金白银要给出的,关键收税的部门是在财部掌控。

    而海关设立后,仅仅是沾光,就足以让赋税不愁,有钱了之后,文风自然就大起,人口滋生,诉讼虽然多了但却只是小事罢了。

    两人交谈间,县衙大开,读书人如潮水一般涌出。

    这时候,只见那原本流畅的大街,忽然就拥堵起来,原来是太多考生家人蜂拥而至,以至牛车堵塞了一条街。

    本地百姓倒是有着经验,早已习惯这场面,考生们却神态各异,有的憔悴,有的振奋,有的甚至走路摇摆。摇摇欲坠。

    郑森就见着前面几位年轻考生急得脸色煞白,配合着花白的头发,一副寿不久矣的模样,不由无语:

    「行将就木,何苦来哉?」

    「世人爱名利,怎能轻易放弃?」南子皓叹道。

    虽然在官场上已经有了潜规则,五十岁不入进士,但在秀才、举人的考场,却多有花甲之人。

    因为这些人明白,虽然当不了官,但凭借着功名,就能在民间享受巨大的威望,成为士绅。

    仅仅是童生,却也能觅得教书,吃喝不愁了。

    两人相顾无言。

    这时候他们也想起了自己当年考试的艰难。

    科场上,考的不是你的学问,而是你临机表现,多少人满腔才华却提笔忘字?

    这时候,酒楼上已有许多读书人上楼。

    五场考毕,虽然心累体乏,但酒精的麻醉却能使得人振奋。

    「今日必须大饮,不,得牛饮,方解多时之苦——」

    「苦尽甘来,喝——」

    「五魁首,六呀六啊!来来来,罚酒罚酒!」考生在酒馆中喝酒划拳,不顾斯文,化解着压力。

    一阵阵的喧嚣,落郑森、南子皓耳中,这时候听来,越发的心有感触。

    一切都仿佛就在昨日。

    「听说,乡试试行新法?」

    忽然,某处的酒桌上,几个读书人饮酒事毕后,开始讨论起来科场事。

    「没错,我听人说,日后八股考试,只是在县试、府试、院试,说白了,八股文只能考秀才。」

    「要是在乡试,会试,那得考新样了——」

    「嗐,乡试太远了,还是顾及眼

    巴前吧!」

    郑、南二人神色一禀。

    绍武年间经过了不少的改革,但最令民间震动的,莫过于科举革新了。

    从殿试,到会试、乡试,可谓是一步步的推进,官场和民间早有耳闻,在今年年初,彻底的形成了规矩。

    凡此后,乡试、会试、殿试,将缩短考试时间,只有三天连考。

    第一天,将考算术、地理、历史、天文等杂学。

    第二天,考取文章。

    第三天,考取国法。

    这三门,都将以百分计来算。

    简单直接,可谓是颠覆。

    在这种情况下,官场上却一直注意,生怕起了乱子。

    但事实上,民间的反弹却不大。

    因为学习八股文最多的,是那些预备役秀才。

    他们占据了天下读书人的九成五。

    而在秀才考试之中,八股文依旧保留,这也就让他们安心了,十年寒窗没有白费。

    而事实上,满清再怎么折腾,无论是辛丑条约,还是马关条约,地方的士绅大多都是支持它的。

    但它废除科举,立马就让士绅阶级跳反,从立宪派转到了革命派。

    说白了,废了科举等于抽了满清脊梁,灭亡已经开始倒计时了。

    秀才们考乡试,之所以意见不大,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半只脚踏入官场,明白了什么叫忌讳。

    这种事又是瞎掺和,那就是污点,必然惹得考官不悦。

    你连皇帝的新政都有意见,还是不是心向朝廷?

    「陛下的动静,真是太大了。」郑森感叹道。

    「八股三百载,已经亡了大半。」南子皓叹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