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代州-《大明世祖》


    第(2/3)页

    “是!”众白役十二人,高矮胖瘦齐全,但其实全部都绷着脸,不敢有所异议。

    “头,这是李家的包子,正经的羊肉馅,汁水足,您尝尝。”

    这时,一个胖乎乎的白役忙从怀中掏出了油纸包的四个包子,陈英窥之,其露出胸口已经烫得通红,但脸上却满是恭敬,混不在意。

    冯翔吃了一口包子,眯着眼睛,似乎没看到其胸口:“不错,有心了。”

    胖白役忙笑着拍起来马屁,惹得后者哈哈大笑。

    陈英与石勇相视,都觉得自己还是不够用心。

    而在一旁,许多手中拎着点心的白役,后悔不迭,还是晚了一步。

    待陈英离开了字铺,耳旁就已经隐隐约约传来了冯翔的打呼声。

    这让一旁的石勇羡慕不已:“咱什么时候也能成了真正的衙役。”

    “等吧!”

    陈英心中何尝不是羡慕嫉妒,他酸溜溜地道:“就盼着他们有一家出了秀才,或者绝了嗣,亦或者恼了大老爷……”

    石勇越听越不是滋味。

    衙役虽然地位较低,但也只是相对于那些科举出身的官老爷。

    衙役们如今编入民籍,子孙可以正儿八经的考取功名,但有得必有失,其编制就不再是铁饭碗。

    朝廷有规定,但凡有人取得秀才功名,其父、祖、兄,都不得担任衙役之职。

    如此一来,就经常能够空出位置来,让朝廷进行安排,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加强中央集权。

    吏部贯彻圣谕,将地方胥吏的位置四分。

    三成为退伍兵丁,三成为省试安排。

    另外三成,基本是属于父死子继那一套了。

    剩余的一成,则是知县任免,属于其特权了,毕竟人家也是需要一些自己人。

    至于为何保持父死子继,无外乎是为了维持住衙役的整体素质。

    衙役子弟自幼熏陶,对于衙门的规矩,地方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如果都是一些新人,对知县控制地方就难了。

    例如仵作,没点专业性还真不行。

    所以目前地方上的胥吏,世袭的只是保持一部分比例,而且还越来越少。

    白役们也有了盼头。

    虽然是临时工,但衙役的选拔一般是他们之中挑选。

    顶着大太阳,陈英实在遭不住,逛了一圈之后就找了个凉茶铺子,直接坐下:

    “来两杯凉茶。”

    “好咧。”小儿很识趣,不仅上了两杯凉茶,还上了两碟点心。

    二人一边喝着茶,一边吃着点心,望着忙活生计的百姓,一时间倒是悠闲。

    “听说了吗?山东那里出了大案子,有人谋害朝廷命官,皇帝老爷大怒,杀的人头滚滚啊……”

    “瞎说,公报上说也只杀了几个人,哪来的人头滚滚——”

    “你这就不懂了,这是为了安民心,私底下不知杀了多少人呢。”

    茶铺中坐着的,不是奔走的行商,就是小有身家的百姓,一个个的喝着凉茶乘凉,聊了起来。

    其中一个胖子,手中甩着大蒲扇,大口饮了一杯凉茶,一只脚踏在了木凳上:

    “我与伱们说,当时皇帝姥爷都气到了,就用平日里喝水那金碗,让人炼了一把尚方宝剑,直接让钦差砍人。”

    “本来那些贪官硬着呢,一见到这含有龙气的金剑,立马就咕噜咕噜的倒出来,根本就不敢隐瞒。”

    “再然后,到处都派遣了钦差,就为了抓那些贪官污吏,给咱们老百姓做主。”

    “那,咱们山西有吗?”一个弱弱的声音问道。

    “当然有。”

    胖子扯着嗓子道:“咱山西可是人杰地灵之地,地里不知道多少金银财宝呢,那些贪官们还不得使劲来刮地皮?”

    “咱们等着好些看吧,咱们到时候多预备几个臭鸡蛋就行了。”

    这一番话,惹得了满堂彩。

    而这时候,掌柜的也走过来:“各位客官,我这两天特地花大价钱请来一位说书先生,就是为讲讲山东那件子事。”

    “好——”

    一时间,叫好声不止。

    陈英听了一会儿,低声道:“看来大老爷要慌了。”

    石勇幸灾乐祸道:“也不知查不查胥吏衙役……”

    衙门中的位置,一个萝卜一个坑,都看着上头人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