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蒲松龄(求月票)-《大明世祖》


    第(2/3)页

    走着走着,一座规模最大,最为漂亮的戏楼呈现眼前:

    “长安戏楼?”

    “这是辽王所置吧?”

    “是的,辽王在几个月前就去了辽国就藩,把长安戏楼大部分的戏子都带走了,但就算如此长安戏楼依旧是一等一的存在。”

    “像是女驸马,薛平贵与王宝钏,都是其经典曲目,唱念做打,无一不精,名声在外。”

    听到侍卫如此推崇,朱存渠笑道:“罢了,就去瞧瞧吧!”

    当日他在东北,没有亲自送老四去就藩,今天在他的戏楼里逛一逛,倒是能睹物思人。

    精致,亮堂堂,韵味十足,充斥着书香味道,闹中取静。

    刚入楼,就听到了回味无穷的花鼓弹唱:

    “左手锣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单会唱个凤阳歌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啷当飘一飘

    得儿飘得儿飘……”

    两女一男,一人弹,一人唱,还有一人敲鼓而跳。

    姿态优美,虽不如宫廷那般大气,但却独有一种民间之美。

    曲调传神,入耳难忘。

    朱存渠投目一瞧,旁边的牌子写着凤阳花鼓四个大字。

    他这才恍然,缓缓地登上楼梯。

    作为曾经的大明三京之一,凤阳的地位不言而喻,即使如今不再为京,但雄伟的凤阳高墙,不知道能吓死多少宗室子弟。

    理论上来说,他的祖籍也是凤阳。

    “不错。”朱存渠赞叹道。

    引路的伙计见这位装扮不凡,忙引至三楼:“这位公子好耳力,在凤阳花鼓是专门从凤阳府请来的,偌大的北京城,就数咱长安戏楼最为悦耳。”

    “说句不敬的话,就算是皇宫中也听不到这味儿……”

    说着,就直接开了一包厢,坐收了三十块银圆。

    “这包厢,您可以待一天,咱这啥有都,花鼓听完了,还有南方的苏州评弹,弋阳腔、余姚腔、昆腔,您要是不喜欢,还有北边的秦腔,梆子,傀儡戏,皮影,说书,应有尽有。”

    “像是西厢记,紫钗记,窦娥冤,文姬入塞等,您可以点。”

    “嘿嘿,只要您出钱,就能看自己想看的。”

    “哦?多少钱点一曲?”

    “不多,五十块银圆即可。”伙计恭维道:“像您这样的大户公子,一餐饭钱而已。”

    朱存渠呵呵一笑:“你下去吧!”

    伙计恋恋不舍而去。

    好嘛,五十块银圆,够在京城买间房了,足够中产之家在京城吃嚼一年了。

    明摆着是欺负那些耍脸皮的贵公子。

    刚落座,就伙计送上花篮:“赵公子送花篮一个,唱腔优美,绕梁三尺——”

    窗台上的三人自然拜下谢赏。

    “这花篮多少钱?”

    “爷,听说是十块银圆。”侍卫低声道。

    “真是……”朱存渠摇摇头,这群公子哥玩的实在是花了。

    随即,凤阳花鼓落幕,三人谢走。

    这时候,大幕拉开。

    只见报幕人朗声道:“今日新戏,罗刹海市。”

    旋即不久,就听到朗读声:马骥,字龙媒,贾人子。美丰姿。少倜傥,喜歌舞。辄从梨园子弟以锦帕缠头,美如好女,因复有“俊人”之号……

    之后,大幕掀开,一个相貌英俊的的男人站在船上,表明他在海上航行。

    而令朱存渠惊诧的是,旁音竟然真的有海浪声,半截船头也仿制的极像,可谓是达到了模糊人眼的境地,仿佛人家真的在海上。

    之后,罗刹国到了……

    颠倒的国度,以丑为美,让人惊奇不已。

    许多人看得新奇故事,很是过瘾,而朱存渠却到了其中的讽刺:

    世间浑浊,红尘滚滚,鱼龙混杂,颠倒黑白就是数不胜数。

    这虽然取之新奇,但实为讽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