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压力-《大明世祖》


    第(2/3)页

    “说不好,我还会被打回来……”

    徐延宗则郑重道:“屏藩建国,乃是朝廷的国策,我徐家又岂敢落后?”

    “况且殿下威名远扬,在您麾下效力,自然不会辱没我等,甚至借光而耀族呢!”

    张承志也代自己的几个庶出弟弟,应允了这件事。

    为家庭开枝散叶,这也算是一件好事,家里也能节省一些开支,顺便巴结湘王,可谓是一举三得。

    对于勋贵子弟的跟随,尤其是定国府,湘王表示理解和赞许。

    其他勋贵也就罢了,但定国公府不过是外强中干,这般倒是不奇怪。

    对于湘国来说,这些勋贵子弟,即使再不堪用,但到底也比没有强。

    聊了些许,二人才告辞。

    湘王见此,则直接入了宫,说起此事:

    “父皇,那勋贵之中不知多少人苦熬,受困于嫡庶之道,不得不屈居之下,与其让他们在京中醉生梦死,还不如跟我一起去往湘国建功立业!”

    “怎么,你就确定那些纨绔子弟能行?”

    朱谊汐笑道。

    正所谓龙生九子,个个不同,勋贵妻妾成群,诞下的子嗣自然不少,混吃等死的也不在少数。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演武堂,军队的人数也是日趋变少。

    没办法,这就是人性。

    谁都喜欢安心的躺着享福,而不是辛辛苦苦,吃土咽沙的训练。

    这也是勋贵们持续不了的原因。

    要知道读书苦,十年寒窗,天底下遍地的读书人,每年络绎不绝的考取功名,科举不断兴盛的同时,给朝廷输入源源不断的人才。

    其十倍百倍于勋贵。

    在此种情况下,无论是哪一朝,必然是文盛武衰。

    但科举又是平衡之道,是上下阶级流通的关键所在,根本就不能废除。

    由此,朱元璋一开始设计的文武制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就破产了,土木堡之变不过是加快了其步伐罢了。

    “父皇,孟母三迁的故事影响颇多,那些纨绔子弟在京城,自然是走马斗鸡,玩的不亦乐乎,一旦去了南洋,则必然会是脱胎换骨了。”

    “就如同军队,边军比京营强盛,其在于风雪的磨砺,环境改变人……”

    湘王沉声道。

    实际上后面的话他没有继续说,但也能猜到。

    能够适应的人自然会继续下来,而不能适应的自然就会被淘汰。

    这种淘汰的几率大,但收获也是多的。

    湘国就缺人才,不吝啬试错。

    “甚好,朕允了。”

    朱谊汐点头:“让他们去往南洋建立分支也不错,到时候成绩反而会超越大明呢!”

    实质上,朱谊汐心中却是另生计较。

    如今的朝廷之中,勋贵群体庞大,公侯伯子男,不下六百家,虽然此时他们还会为朝廷做贡献,但想来不久就会是附在肉体上的吸血虫,吸的多,出的少。

    这般,还不如尽快地削减一番。

    就像是孔家。

    为了建立藩国,儒家体系自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无论是辽国赵国魏国还是越国,都会有孔家人去支援,源源不断的分支入藩国,建立道统。

    不仅是建设藩国,同时也是削减孔家的力量。

    而这,勋贵们也能!

    即使是庶子,他们被迫离家南下,肯定会支援个几十卫兵,或者一些物资,自然而然就削减了其力量。

    想到这,朱谊汐就想起了蒙古的长子西征,这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时候形成制度,源源不断的出国,然后再反哺大明,对于勋贵体系来说,可是利大于弊!

    ……

    而此时,随着气候的日趋转暖,二月二龙抬头到了,春天也正式来临。

    来自于天南海北的读书人云集在北京,参加三年一度的会试考试。

    柳角背着略显破旧的书箱,面色颇有几分拘谨。

    他抬头望着这人流如织的队伍,几乎是一眼望不到边,那城头上硕大的崇文门三个字,直让他发愣。

    他掐了掐自己的脸,疼痛扑面而来,才让他感觉这是现实。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