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薄弱-《大明世祖》


    第(1/3)页

    抬起头,一个个的神龛如同列队一般,颇为显眼,一股浓厚的庄重感扑面而来。

    神龛没什么看头的,但朱谊汐看着上面那么多的帝王名讳,一时间颇为感慨。

    即使成为了帝王,也有三六九等之分。

    当然,这区分是随着时间和风气而变的。

    最典型的就是秦始皇,两千年间,名誉一直是属于毁誉参半的,与汉武帝等同,直到二十一世纪才登顶。

    而一本三国演义,让刘备名气大升,曹操名声激急坠,昔日的魏武帝成了二流皇帝。

    拿汉武帝来举例,历史上,一般喜欢开疆拓境土的王朝,对于汉武帝一般是正面的,而偏居一隅的王朝多是对于负面居多。

    如,唐朝正面评价,而宋朝则对汉武帝颇为批评,甚至蔑视为第二秦始皇。

    明朝则对此一半一半,赞赏其开疆拓土反击匈奴,对于其后半生穷兵黩武则口诛笔伐。

    宋仁宗被文人赞誉千年,谁又能知道其失去西北,被契丹勒索增加岁贡,三冗之弊在其任内愈演愈烈。

    如果说明亡于万历,那么北宋就应该亡于仁宗了。

    世风迁移,现如今的名誉什么的不管用。

    “名誉后人评,秦始皇被我挪入历代帝王庙中,这也代表着我这个皇帝的态度,从而影响到世风。”

    上了三炷香,朱谊汐随口吩咐道:“光个板子看着别扭,找人画些画像吧!”

    “帝王像!”

    既然有了历代帝王庙,那么历代帝王像自然也要安排上。

    同时,朱谊汐把这些帝王也当作是价值观的输出标志,自然也要安排些一本帝王志,以及名臣志。

    与如今的史书不同,作为后世人,对于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的去看,赞扬优点,贬斥其缺点。

    然后梳理经验,总结教训。

    虽然他明白,人类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会吸取教训,但万一有人呢?

    况且,这也是最佳的帝王书,传授给子女们最适合不过,但凡能吸取其中一二经验,就赚到了。

    “吩咐下去……”

    一旁的刘阿福忙不迭点头。

    待皇帝上了步辇,他又低头吩咐起来:“刚才的话都听到了,让内阁找些人编些那帝王志和名臣志。”

    “记着,褒贬都要有。”

    “孩儿记住了!”二十来岁的宦官顾安则忙不迭点头:

    “干爹,这事紧要的很,可有时限?”

    能跟在皇帝身边的宦官,基本上都是内书房出身,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皇帝的那番话听一遍就记住了,对此自然激烈透。

    但他们却需要深入贯彻下去,让皇帝更加满意才行。

    “时限,毕竟是编书,半年吧!”刘阿福若有所思道:“让内阁用点心。”

    “那得支用多少钱?”顾安略微抬起头,小心地问道。

    此时,刘阿福仿佛浑不在意一般,随口笑道:“就支用十万吧,这事也不能光让内务府出,这也是朝廷的事。”

    “儿子知道了!”顾安附和道:

    “我这个就让会计监支用十万出来!”

    内廷十监是以前十二监改过来的,权力缩小了许多,但却仍旧庞大。

    内务府负责赚钱,而会计监是管钱,一应的花销都需要登记在册,以防混淆。

    当然了,作为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刘阿福的话语权极大,会计监的门槛对他来说只能说是寥寥。

    似乎想起了什么,刘阿福忽然道:“咱家如今还兼着都知监,这可不能长久……”

    都知监是负责皇帝跟前事宜,属于随时处理大小事务的秘书,自然而然就要随听随用。

    司礼监可是有自己的办公地点的,虽然皇帝跟前可以说话,但很难随时候命。

    作为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刘阿福自然舍不得权力,同时也知晓宫里的忌讳。

    都知监肯定是要让出来的。

    不然挡住了别人上升的路,那就不得安生了。

    别的不提,几个干儿子们可是在虎视眈眈呢!

    “干爹!”顾义仰起头,毫不在意自己激动的神色。

    或者说,在这样的场景,真实才最容易取信。

    “掌印你是干不了的,就干个监丞吧!”

    刘阿福掠过他那眼睛,轻笑一声道。

    内廷十监,都有一个掌印太监,然后是少监,再是监丞,然后是管事等。

    可以说,监丞虽然不高,只有正七品品,但却也属于中层宦官顶层,再进一步就是少监,一监副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