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魏州城-《谋唐》


    第(1/3)页

    第八章魏州城

    魏博镇是河北最大的军镇之一,位于河北三镇的最南端。管辖着相、魏、博、贝、卫、澶六州。位于现代的河南安阳、大名一带。同苦寒的卢龙镇和成德镇比起来,魏博镇是河北主要的粮食产地。人口众多,境内又出产铁和煤炭,是唐末乱世中经济最繁荣地区之一。也是最具战争潜力的热点地区之一。

    晋、梁争霸多发生在这一带,就是因为这里人丁繁茂、物产丰饶,可就近补充军用。而且,河北位于山西李克用的东面,骑兵可在一夜之间翻越太行山,打到太原城下。

    因此,河北三镇的一举一动,直接牵扯到天下大势。

    村里的牙兵们一接到进城的军令,纷纷卷起包裹朝城中走去。

    大河村离魏州城也没几里路,不行过去也就半个时辰路程。与文明同行的还有同村的五十个军汉,村里共有一百个牙兵士兵,分成两拨在牙城当值,现在是换防的时候。

    不愧为魏博镇最精锐的镇兵,虽然唐朝末年天下大乱,但士兵们一个个看起来身体都是极好,身材高大,目露凶光,路人见了纷纷闪避。文明在后世读中学时,也算是一个健将级的运动员,学校的体育明星,可一混在人群中,却也不打眼。

    回想起历史书上的记载,文明深以为然。唐朝人体格壮硕,身体素质极好,普通人身高都在一米七十以上。至于安西都护府的精锐陌刀兵,身高都在一米八十以上,身背四十斤重的明光铠,手提长长的陌刀,依旧能健步如飞。唐太宗李世民有一个外族妃子,身高甚至达到惊人的一米九十。现在经过多年的动乱,百姓的生活质量极大下降,但唐朝百年盛世积累下底子还是能从魏博牙兵身上得到体现。

    中国人的身高普遍下降发生在明朝,据说,那时候普通人的平均身高只有可怜的一米六十,在古代,士兵的身高和体重是一个国家国力的最直观体现。

    唐帝国虽然还有一年多时间就要灭亡,可落日的余辉依旧灿烂,至少在河北是这样。

    魏州城是河北第一大城市,外城城墙长三里,高两丈,城中有四万人口,乃北方第一雄城。北宋时,为了管理河北,抵御辽国入侵,宋人在魏州城的基础上略做修葺,改名为běi 精,是北宋的四个陪都之一。

    由此可见魏州的经济和军事地位。

    魏州经济发达,来往商旅不绝,节度使坐收商业税赋,足可以支撑起魏博镇军日常开销。因此,在魏州城门口罗绍威放了一个税吏和一队人马,收取行商税和盘查可疑之人。

    这一队守城的人马趾高气扬,对过往各色人等也是大声呼喝,可一见到文明他们,知道是魏博牙兵,都矮了一截,皆低头不语,生怕惹得这些丘八不快。

    进了外城,魏州城之内还有一座不大的内城,也被称之为牙城,是节度使罗绍威风的官衙和牙军的驻地。牙城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牙门、官衙和军营。

    牙门是牙军将领的办公场所,官衙是节度使的驻在,军营则是牙军的营房。

    总的来说,魏博镇分为两大块。官衙的文官系统和牙门的武备系统。

    至于驻守牙城的牙军,有两千人马,其中骑兵五百,步卒一千五百。五百骑兵就是罗绍威手下最著名的银枪都亲兵,每人都身被铁铠,手持长槊,是河北战场上一支令人生畏的铁军。

    魏博镇牙军共有一万人,分内、外牙两个部分。外牙军分驻各州,定期换防。内牙军则专一拱卫魏州。在内、外牙军之外,还有乡军。所谓乡军,平日在家务农,一遇战事,即被征召入武,总数约十万。魏博乡下军采取三丁抽一的方式征召,也就是说,整个魏博六州共有青壮三十万。这也就是节度使罗绍威的全部身家。

    这些,都是路上黄贵对文明说的。

    进城之后,众人都去军营报到,黄贵也不急,带着文本和罗遇在城乱逛,让文本熟悉城中情形。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