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赵老板笑眯眯地道:“自然是该卖了,再不卖若是外地粮商进来,我们可就得降价了。” 岳如霜笑道:“不知道这粮价定价如何?” 赵老板笑道:“一两银子三斗。” 岳如霜一惊:“这么贵?这价格会不会太高了?” 赵老板笑道:“往年有天灾的时候,一两银子两斗亦是有的,还是陈米,掺了沙子的,如今我们卖的都是新米,还没有掺沙子,都是好米。” 岳如霜…… 上京城一两银子是两石,也就是二十斗,出了上京城,比如临京城,是一两银子一石八斗,对于不产粮食的地方,也有一石五斗的,已经算是粮价高了。 “平常没受灾的时候,这长渠两州粮价如何?” 赵老板道:“一两银子是二石四斗,长渠两州是产粮大户,米价一直都是低的。” 岳如霜…… 发国难财啊。 每一次有天灾人祸,总能有人在这里面赚得盆满钵满,那些受灾的人,本就可怜,再被这么一盘剥,更是雪上加霜。 岳如霜快速在心里盘算着。 怎么能把粮价降下来。 粮价不降,朝廷给的赈灾银都不用几经辗转,直接就回了粮商手里,粮商再把份子钱给赈灾的官。 原来是这样。 岳如霜忽然想明白了贪官是怎么贪的赈灾银。 怪不得太子说,每次赈灾,也有一些人老老实实一文不差的将银钱发到灾民的手里,他也曾派人查过确实无贪污之实,账本之清晰干净,让人抓不到一点把柄。 之所以抓不到把柄,是因为赈灾银真的发了。 只不过在灾民手中转了一圈儿,就又回来了。 岳如霜…… 中饱私囊,哪管别人卖儿卖女。 岳如霜恨得咬牙。 连这种救命钱都敢贪。 朝中的那些官啊,真是烂了根儿了。 四位老板看岳如霜不说话,还以为她对这个价格不满意。 赵老板道:“莫非太子妃对这价格不满意?” “要么,先卖一阵子一两银子两斗?” 岳如霜…… “若是按一两银子二石四斗可有钱赚?” 赵老板…… 赵老板尴尬的笑道:“有是有的。” “不过,灾年,粮食哪能这个价呢?就是现在,外面也都到了一两银子三斗的价,米还不如咱们的好。” 岳如霜微微蹙眉。 正在这时,杏儿拎着半扇猪,气喘吁吁的道:“姑娘,奴婢在路上看到白罗教了,还有很多老百姓,密密麻麻的,奴婢先赶着跑回来报信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