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一场紧急会议在铺盖青瓦的宣政殿召开,国王李倧稳坐正中王座,包裹嘴唇一圈的胡须点缀些许花白。 他稳坐俯视阶下大臣,两班大臣们低垂脑袋分立两旁。 敞开的殿门透进明亮的阳光,国王挪了挪屁股,似乎这样能使他好受一些。 殿内人员早已悉数到齐,却无一人发起话题议事。他们静静地站立着,或闭目养神,或与旁侧的同僚用最小声私语。 国王已然年近半百,身体大不如前,眼下久坐不过片刻已有倦意袭来,眼皮一沉一沉地几乎快要闭合。 就在国王垂身“钓鱼”之际,忽然听见一声嘹亮悠长的传喝声。 大清的王爷多尔衮到了。 多尔衮身披重甲,周身簇拥二百名精悍甲士。 甲士们鱼贯而入宫殿之内,迅速占据殿内墙根,将所有文武两班包围。 十名精锐甲士与一位朝鲜通译簇拥着多尔衮继续前进,直至抵达王座。 多尔衮就像扶持“幼主”继位的摄政一般,站在老国王身侧,而国王却吓得挪动屁股缩到王座一角,生怕触怒这位大清王爷。 多尔衮最近也很焦虑。 他收到探子回报的模糊信息—— 明军夺回辽东,“屠杀”盛京十天十夜,砸烂木箱,捣毁水缸,水井皆被填平,就连地上的蚂蚁和蚯蚓都要竖着劈成两半。 暴虐的背嵬军发泄足足十日,最后一把火将盛京烧毁,冲天的大火就连方圆数十里外的屯民也能瞧见。 他知道这是夸张化的传闻,但背嵬军素来憎恶八旗,行事也残忍暴虐,由不得他不信。 他听说噩耗的当日,就下令把旗内所有汉民奴隶以酷刑折磨致死。 然而愤怒发泄之后是无尽的空虚,皇帝陛下已经数日没有音讯。 他先前就听过黄台吉的“北逃”战略,但眼下一则消息都无。 难道是陛下把他们这些人放弃了,还是在酝酿反攻辽东的战略计划?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多尔衮“独立”起来。 他自从入朝以来都在推行“吞并朝鲜”的计划,眼下刚刚完成第一阶段,勉强控制朝鲜朝堂罢了。 他仍在加强八旗与两班之间的利益勾连,只待彻底换掉朝鲜的中上层,才能取代李氏国王,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鲜之主。 毕竟朝鲜开国君主李成桂,便是如中原赵匡胤一般黄袍加身的。 李成桂凭借数万兵丁都可改换君主,他多尔衮手握数万八旗悍卒,未尝不能做一回“新”朝鲜的开国君王。 只可惜明军来了,又是那该死的背嵬军! 他们就像阴魂不散的恶鬼,不知道跟八旗结下什么深仇大恨。 他们已经夺回辽东,不知坐享复辽大功,也不要“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美好,非要在天寒地冻的冬季入朝作战。 这些汉狗就那么憎恶大清么,为了消灭八旗骨血,不惜追杀到朝鲜这种穷地方? 多尔衮不知道背嵬军怎么想,只知道任由敌兵南下,他的国王梦就彻底碎了。 他只能,也必须在此挡住明军的兵锋! 此次召开政议的主题是,明军擅动刀兵南下,作为大清藩属的朝鲜应当如何应对? 已与满清贵族结成姻亲关系的“亲虏派”官员率先发声。 即便朝鲜过去是大明的藩属,但如今既已彻底归顺大清,便要忠心侍主,为主人征战。 根据前线逃回的旗丁回报,此次南下敌兵总数不超过三万,且并无后续增援。 朝鲜藩属虽是小国,西北道府也被敌兵占据,但集结王室中央军,以及剩余七道兵马亦有九万正兵。 要知道昔日八旗兵出动数万兵马,才能征服朝鲜两次。 眼下经过数万八旗兵“扶持”、“领导”的朝鲜对抗三万明军,简直是钢铁砸鸡蛋,绰绰有余。 然而也有一些中立派官员表示担忧。 此次明军南征裹挟了朝鲜王子李淏,利用王族的影响力在北方招兵买马,很快就能聚集一批被罢黜职务的“反虏派”文武。 清兵能动员朝鲜兵马,人家明军一样能动员朝鲜兵马。 到时候双方动员数万兵马,就变成十万兵马互相厮杀的朝鲜大内战,无论胜负,苦的都是朝鲜军民。 国王闻言不禁点头,尽管他更在乎自己的性命,但这番“赤诚”发言还是叫他十分欣赏。 只可惜,他这位国王眼下已丧失实权,真正的“王”已成为座前傲然站立的鞑子王爷。 “只要殿下一纸王令废除凤林大君宗子身份,敌人又能如何利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