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崇祯二年,十一月。 随着天气日渐寒冷。天空时不时的就会飘落雪花。 城内的布匹价格又上涨了,蔬菜的价格也是如此。 好吧!入动后各类物资价格上涨,特别是柴火的价格,从一担百斤三钱银子,涨到了五钱银子。 在官道进入宜川境内的小道上,不少百姓相互搀扶着往前行进着。 秋收的逃难过来的百姓,乘着空间的时候,回到了原来的村落,将宜川县内的消息向四周传播开来,周围一百多里的百姓,都是一条村,一条村的往宜川境内迁移着。 “前面看到炊烟了,一定是宜川县的施粥地,大伙加把劲。”里长大声的喊道。 不用里长喊,一行人远远就是闻到了烙饼的香味。 见此,一行人行进的速度不由加快了一些。 当一行人拐过一个坡头,便看到一处平地上聚集满了人。 周围还有上百衙役在维持秩序。 坡头上,韩昔看到又来一批逃荒的,眉头不由紧锁起来。 看了下面板。 城池:宜川 人口:51002 兵力上限:2050/2550 钱银:13620两/银子 民心:40 粮食:20石 入冬后,往境内逃荒的百姓越来越多。境内的人口已是突破五万大关。 但韩昔怎么都高兴不起来,这都快七千户人了。 县里的耕地就只有一千六百顷。早就分配给四千五百户人,肯定不可能重新分配耕地。 开荒更是不可能,这些年陕北整体都是旱年。 所以兴修水利,能保住一千六百顷耕地就算不错了。 不过一千六百顷耕地全部种植土豆,税收上来,白养两千五百户人也没什么难度。 但不可能真的白养,就算真的白养,这些百姓都不会踏实。 所以,韩昔初步计划是开发一下轻工业,瓷砖作坊就是很不错的选择。 韩昔在脑海回想着,布厂有了,铁匠铺有了,加上瓷砖作坊,还有磨坊,木匠厂,扫大街的,修水利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