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作战不是盲目的,是可以借用多种手段。对工事的利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缺枪少弹,又缺少飞机坦克这类先进武器,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脚下的大地。 张岚清要在东部一线,修出两条主要的防守工事区。 标准战壕,而非糊弄人的那种。 他手上这五万兵力,配合泛东地区交错复杂的河流,足够打磨成一道人肉屏障。 封城内,往西南方位,新搬来了一批设备。 网罗过来的人手叮当的运作起来。 先把手上破废的枪支统一拿过来修缮,要么回炉重造,要么修缮后凑合着用。 巩县兵工厂有成熟的步枪技术,中正式步枪、镜面匣子手枪、手榴弹,这些小作坊都能生产的玩意儿。 如今在张岚清的运作下,封城的修枪所算是提上了日程。 这些都不是重点,技术都在,有巩县兵工厂的底子,看后续能否引入几台先进机器,生产掷弹筒、迫击炮、轻重机枪。 国内仿造捷克式、马克沁的技术很成熟。 借着封城的工业底子,再加上张岚峰能调动的人力资源,完全可以自造武器。 同样的一支连队,需要靠着迫击炮来提升火力的。 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张岚清必须自己想办法。 走香港的路子,引一批设备进来,自己生产机枪迫击炮。 泛东东、北、东南方位活跃的均是伪军,日寇兵力不足。 潜在的威胁有,直接的威胁为零。 趁机偷摸发育,练兵造枪造炮,等待合适的时机就可以一飞冲天。 大多数人的目光不再趋于相对稳定的豫东,而是更多的关注到湘北、豫南。 湘北的大战异常激烈,鬼子与国军在山野间厮杀。凭着火炮优势,一路向南推进。 沿途是无数叫不上名号的儿郎,用血肉阻拦日军推进。 双方以山河城为战场,以命搏杀。 这种大规模的会战,绝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决定战争的走向,需要十几个军的兵力配合。 想想都觉得头大。 各要害位置,需要布防兵力,联合统筹进攻与防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