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曾经的传说-《殿上奴》
第(1/3)页
早年邺朝,在孔默成圣之后一直有个传说,也算是当时称为书圣孔默之下第一人,也是最有希望第二个突破成圣之人。
孔默的第一大弟子,释华。
释华早在先帝在朝年间出声,书香门第,天赋非凡,七岁登科,八岁拜读百家,九岁便直接被孔默破格收入京都的圣贤书院。
要知道,圣贤书院在邺朝之中收揽育人是有年龄底线,却无学龄上限。
可以说整个圣贤书院之中,最年轻的也是三十多岁,毕竟对于一个寻常人而言,圣贤书院每年招收的考题,可比当今邺朝官员选拔的还要难上数倍。
曾经一度在邺朝的读书人之中流传,考不上圣贤书院就随便当个京官吧,来年再考。
而当年的释华,八岁时就名列圣贤书院院试前三,只是因为年龄太小,没有入选,九岁时释华荣登第一,竟以高出第二名整整一倍的分数考入圣贤。
这里说上一句,这圣贤书院的考题之多足有上万道,乃是圣贤书院上万学子每人都会出一道,不得与往年重复。
所以分数来说,自然也没有上线,只要达到规定的分数线,便可以入选。
也正是这巨大差距的成绩下,孔默决定破格将释华收入圣贤书院。
后来邺朝释华逐渐长大,似乎对于孔默所教已经难以满足其心中所求。
于是便在先帝驾崩前,离开了京都。
从此销声匿迹,而对于释华的去向,也只有孔默一人知道大概。
“老师,学生想要去一次西海之滨,探求心中不解。”
那一晚,在释华临走前,独自见了孔默,似乎也是如同今夜一样,月明星耀,也是如同今夜一般,晚风略寒吹拂衣角。
那时候的释华,虽然过了冠礼之年,但在孔默的眼中却还是一个孩子,只是面对释华眼中闪烁的渴望神色,孔默动摇了。
与释华相处了这么多年,孔默明白,其天赋与认知绝非池中之物,就算是在这圣贤书院里,也终究是一种埋没。
似乎释华的到来,就是为了某种使命一般。
“你可想清楚了,真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或有荆棘,或有苦难,或有生死深渊。”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