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但大魏战不得啊,这圣旨已经宣告而出,只怕异族国将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应。” “老夫断定,他们暂时还不敢直接与大魏闹翻,而是会继续联名,弹劾你许守仁。” “一旦如此,大魏将面临一场无法避免的战争,如今大魏局势,牵一发而动全身。” “守仁,如若十二异族国给予回应,你务必要劝说陛下,不可理会,也要劝说这些武官,绝不能上当啊。” 陈正儒语速极快,看得出来他真的很急。 可面对陈正儒所言,许清宵稍稍松了口气,他还以为又出现了什么幺蛾子,看来还是这件事情。 “陈儒,并非是守仁不愿劝说,而是有时候,这种大事,并非是一个人可以阻拦的。” “天下民意面前,任何人都无法阻拦,哪怕是陛下。” 许清宵给予回答,实际上他明白陈正儒的苦衷,但也知道武官们的想法,更加知道天下百姓的想法。 这些东西,许清宵都知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 陈正儒等文臣,希望大魏避而不战,安安心心发展,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待到出剑之时,再杀个片甲不留。 这一点问题都没有。 而安国公等武将的想法,则是不希望国运流逝,也不希望给大魏子民种下个武将无能的种子,如若避而不战,国运流逝,他们这世世代代就要被钉在耻辱柱上。 于情于理,他们都要战,而且是用最强烈的手段。 至于女帝,她需要平衡朝堂,不能完全偏袒任何一方,又不能让任何一方太过于激烈,更主要的是,她还需要面对天下百姓。 她更难,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每一步她都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到了这个程度的人,没有一个可以独善其身,因为每个人背负的都是不同理念和信仰。 所以,当大事来临之后,单单靠一个人,难以扭转局势,也做不到一语定乾坤。 陈正儒做不到,安国公也做不到。 女帝做不到,他许清宵更做不到。 天下民意,决定一切。 听到许清宵这般回答,陈正儒缓缓松开了手,他长长叹了口气。 眼神之中莫名显得有些疲倦。 “若真战,大魏只怕将陷入万劫不复之深渊。” “各地藩王等着大魏战。” “突邪王朝,初元王朝,也等着大魏战。” “还有不少人都等着大魏战。” “天下百姓虽然喊着要打,可真打起来了,兴亡皆百姓啊。” “他们才刚刚建好家园,也才刚刚吃上一顿饱饭,更是好不容易看到一点希望。” “守仁。” “老夫,以大魏苍生兴亡,恳求你出面而言,哪怕是再给大魏拖延一段时间,也好过现在征战。” “守仁!” “请受老夫一拜。” 陈正儒向后退了一步,他实在是不愿大魏再起战乱,也不希望看到战火蔓延至大魏,更不希望看到,那无家可归的百姓,那横尸遍野的战场。 故此,他朝着许清宵行跪拜大礼,恳求许清宵出面,去劝说陛下,去劝说武官百将。 砰。 陈正儒这一跪,让许清宵实实在在愣住了。 他从未想过,陈正儒会朝着自己下跪,也没有想到过,陈正儒会如此而行。 一时之间,许清宵愣在原地。 但下一刻,许清宵直接搀扶起陈正儒。 “陈儒!” “您这是何必呢。” “此事,还未到这个程度,您过于悲观了。” 许清宵搀扶陈正儒,这一跪拜,他承受不起啊。 堂堂大魏丞相。 堂堂文宫大儒。 无论如何都是自己的长辈,也是大魏的人臣者,这一拜他不敢受,也受不起。 然而陈正儒没有起身,他只是看向许清宵,老泪纵横道。 “守仁。” “你若不答应老夫之请求,老夫今日死跪在此。” 陈正儒如此说道。 因为他知道,能改变女帝心意的人,只有许清宵。 而能改变武官心意之人,也只有许清宵。 他无法改变这件事情,可许清宵能。 --------- 防盗,五分钟内修改! 待会还有一章更新! 嗯,今天估计能四万字更新吧。 因为写完下一章,睡觉后,起床再更。 好家伙! 七月未时,浑身是肝! ---------- --------- 防盗,五分钟内修改! 待会还有一章更新! 嗯,今天估计能四万字更新吧。 因为写完下一章,睡觉后,起床再更。 好家伙! 七月未时,浑身是肝! ---------- 大魏京都。 朝堂之中。 文武百官左右而立。 彼此都显得有些心事重重的样子。 随着朝会开始。 众人一如既往,讨论国事。 武官一脉,全程显得异常安静,他们没有发表任何一点言语,仿佛在酝酿着什么一般。 一直等到朝会结束后。 终于,武官一脉出声了,而且第一个走出来的人,正是安国公。 “陛下!” “老臣有事启奏。” 当安国公出现之后,文官一脉顿时不由皱眉。 他们知道,武官一脉今日必然会发声,但没想到的是,第一个出声的人,竟会是安国公。 正常来说,应该是一位列侯出声,安国公第一个开口,就意味着武官一脉这一次要动真格了。 “奏。” 女帝没有犹豫,直接开口。 “陛下,半月之前,十二异族国联名弹劾许守仁,民间已传的沸沸扬扬,敢问陛下,可有此事?” 安国公开口,如此问道。 “是。” 女帝惜字如金般回答。 而安国公则继续开口,看向女帝道。 --------- 防盗,五分钟内修改! 待会还有一章更新! 嗯,今天估计能四万字更新吧。 因为写完下一章,睡觉后,起床再更。 好家伙! 七月未时,浑身是肝! ---------- “既然如此,陛下为何不给予回应?” “如今,大魏民间已经知晓此事,民怨极深,十二异族国,联名弹劾我大魏官员,此乃前所未有之事,陛下知而不回,只怕折损我大魏国威啊。” 安国公没有任何生气,他只是阐述此事,毕竟他知道的事情,女帝知道,他不知道的事情,女帝也知道。 现在他开口,就是为了要一个答案,一个肯定的答案。 “安国公,此事朕这些日子一直在思索。” “不宣,并非是畏惧,这一点你应该清楚。” “大魏王朝,如今逐渐稳定,十二异族国如此这般,显然是有其他目的,朕不想理会。” “也不愿理会,国公可明?” 女帝给予回答,既然国公都主动启奏了,她就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 “老臣明白,但有些话老臣还是要说。” “国威,乃军魂,乃民骨,十二异族国,乃是我大魏附属之国,插手大魏内政,已经触犯大魏底线,更是要求罢免许守仁之职。” “更是引来民间怨言,如若再不回应,只怕会惹来天下人嘲笑,到时军心溃散,老臣担心,影响大魏国运,还望陛下今日给予明确回答。” “也好振我大魏之威,塑我三军之魂,固我大魏子民之心。” “恳请陛下,给予回应。” 说到这里,安国公跪拜在地上,朝着女帝行大礼。 声音响起,一时之间,众武官臣子也纷纷开口,朝着女帝一拜,齐齐开口道。 “恳求陛下,给予回应。” 武官一脉在这一刻集体开口发声,请求女帝给予回应。 只是此话一说,陈正儒也立刻站了出来。 “陛下,安国公所言极是,但区区十二异族国,算不了什么。” “臣认为,如若回应,反倒是助长其气焰,大魏不需要解释什么,也没必要解释什么。” “此事完全不需要给予回应,如若回应,只怕会再添乱事,倒不如就这般冷下去。” 陈正儒开口,他知道武官一脉心意已决,但该说还是要说。 对现在的大魏来说,拖一定是比不拖好。 可此话一说,武官一脉不由怒了。 “陈尚书,敢情被骂的不是你们对吧?” “你知道现在外面有多少百姓在骂我等是孬种吗?” “身为武官,我宁可死在战场上,也不愿被万民辱骂,十二异族国联名弹劾许守仁,尔等一个屁都不敢放,也害的我等被万民唾骂。” “大魏什么时候如此窝囊过?哪怕是北伐之后,大魏也依旧没有怕过谁,陈正儒,你这是要坏我大魏国运,你其心可诛。” 有侯爷怒指陈正儒,大声怒吼道,指责对方。 “若我等畏死,任百姓唾骂,我等也绝无半点怨言。” “可这般在此受不白之冤,我等不服,陛下,若再不回应,那天下人都要来笑话我大魏了。” “北伐我们是输了,可我们没有断脊梁骨,大魏兵魂依在。” 又有列侯站出来大声喊道,声音响亮,在大殿内炸起。 “陈尚书,你今日若不回应,明日便是百国弹劾,若再不回应,丢的便是大魏颜面。” “再者,你口口声声说无需理会,可说到底不就是你们这帮文臣怕了吗?你们这群贪生怕死的东西。” “无非就是看着大魏开始安稳,你们不愿再添战事吗?可我告诉你,大魏的安稳,不是靠银两,不是靠计谋,靠的是刀剑,靠的是拳头。” “如若不震慑外族,大魏永无安稳之日。” 又是一位列侯开口,他的观点没有任何错误。 没有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外乱之上的。 若不能震慑异族,国家又怎么能发展起来? 而这些,陈正儒都明白,他都知道,但他更加知道的是,这是一个阴谋,整件事情全部都是阴谋。 大魏只能拖,绝对不能回应,若回应将会是一场战乱,一场谁都不愿意看见的战乱。 所以即便是面对武官怒斥,陈正儒依旧开口道。 “当下,不可战,也不能回。” “陛下,如今大魏局势不稳,应当继续围绕百姓,围绕民生,围绕国家发展而前行,绝不能因为此事,而更改国策。” 陈正儒开口,他知道自己这番话说出,必然会遭到武官集体抵制。 但他还是要说,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至少目前来说,是大魏最好的选择。 “荒谬!” “那陈尚书的意思就是说,如今大魏,就可以被天下人嘲笑?可以被这些异族国随意指责?” “陈大人,你是文臣,你根本不懂此事的影响。” “大魏的确需要发展,但大魏更需要国运,北伐之战,大魏国运损失。” “而今日,异族国弹劾大魏臣子,如若不给予回应,国运便会流逝,但民心便会不聚。” 第(2/3)页